第十一節(第2/2頁)

太陽偏西的時候,他們站在了一座山頭上,遠遠的,他們終於望到了那條怒江,此時的怒江在夕陽的映照下,似一條彩虹,橫亙在中緬邊界上。

濤聲依舊。

“你聽,這是怒江。”高吉龍挽著王玥的手。

“是濤聲,我聽到了。”王玥的聲音哽咽著。她又想到了半年前,自己隨著緬甸華僑走過怒江大橋時的情景。那時,她迫切地想著走回自己的祖國,此時的心情比那時還要迫切,她恨不能插上翅膀飛到祖國的懷抱中。

突然,他們聽見了一陣陣槍炮聲,那來自怒江兩岸的槍炮聲。兩岸的槍炮聲同時響了起來,頓時硝煙四起,這時,他們才清醒地意識到,戰爭遠沒有結束。

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在怒江兩岸對峙著。

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一潰千裏,日本人乘勝追擊,大兵壓境,中國邊境岌岌可危,這是蔣介石始料不及的。怒江北岸的昆明完全有可能落入日本人手中,怒江成了中國最後一道防線了,就在這時,宋希濂臨危受命,乘飛機趕往祥雲,調集軍隊火速進駐怒江,前頭部隊剛抵達怒江,日本人的先頭部隊也趕到了,兩軍就交火了,後續部隊星夜兼程,源源抵達,他們炸掉了怒江大橋,這是遠征軍當初走出國門的大橋,今天為了保住雲南,他們炸掉了它。

日本人為了早日結束東亞戰場的戰火,想一鼓作氣沖過怒江,一時怒江沿岸調集了近萬人的軍隊,企圖發起猛攻。

中國遠征軍的慘敗同時也使蔣介石惱羞成怒,他一面命宋希濂調集部隊死守怒江的北岸,一面命部隊反攻,幾個拉據戰下來,才發現日軍在怒江南岸已集結了大批兵力,想輕而易舉地打過怒江,並不那麽容易。於是,中、日兩軍便成了眼下這種對峙狀態。

再說杜聿明率領大部人馬在緬北叢林裏已走得饑寒交迫,眼見著全軍將士將葬送在叢林裏。蔣介石急了,一面和美國人交涉,一面和英國人吵架,後來美國飛虎隊派出了飛機幫助尋找,一面又命令先期到達印度的孫立人師派兵前去引路,最後在杜聿明窮途末路時,終於被找到了。他們在叢林裏死裏逃生,他們終於走進了印度的列多城。

浩浩蕩蕩的中國遠征軍,出國時十余萬精兵強將,此時只剩下了幾千人,僅新200師死在緬北叢林的將士就多達4000余人。

在印度的列多,杜聿明痛心疾首,親手布置了悼念死去將士的靈堂,他含淚祭辭:

痛乎!我遠征軍烈士諸君也,壯懷激越,奉命遠征,別父母,拋妻孥,執幹戈衛社稷,挽長弓射天狼。三月赴緬,深入不毛。與日冠初戰同古,首戰奇勛,為世人矚目。再戰斯瓦河、平滿納、棠吉,眾官兵同仇敵愾,奮勇爭先,殺敵無算。緬戰方酣,不意戰局逆轉,我遠征軍官兵轉進叢林,身陷絕境。諸烈士也,披荊斬棘,櫛風沐雨,茹苦含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蚊蚋襲擾,瘴氣侵淩,疾病流行,慘絕人寰。惜我中華健兒,屍歿草莽之中,血灑群峰之顛。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酬恨難消。

悲夫,精魂忠骨,永昭日月。

茲特臨風設祭,聊表寸心。

杜聿明揮淚和幸存的將士告別,飛回國內,告別了緬甸,告別了緬北叢林死去的弟兄們,誰知這一別竟成了永別。

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國民黨的著名將領,在國內戰場,在人民解放軍的打擊下,紛紛落馬,僅在遼沈戰役中,廖耀湘被俘,鄭洞國投誠,孫立人戰敗,杜聿明雖逃離了東北,卻在淮海戰場上被俘,四年內戰的結果,國民黨土崩瓦解,敗出大陸,逃亡孤島台灣。

當然,這一切都是後話了。

緬北叢林,十萬死亡的將士,永不得安息,他們無家可歸的靈魂,在異國他鄉流淚,風是他們的嘆息,雨是他們思鄉的淚滴。他們呼喊著,發出一個共同的聲音:

“我們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