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隱田與試點

“試點?”黃知軒一臉疑惑。

“沒錯,所謂試點,就是一些政策在你們縣先試行,若是行得通,沒有什麽問題,便在全郡施行。”王君臨說這句話的時候,想起了後世某位偉人畫了一個圈,然後便出現了特區,徹底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

王君臨很清楚,他要想真正的控制範陽郡,必須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事實上眼下大隋最終走向滅亡,固然是因為楊廣跟瘋子一樣消耗著國力,而且還要對外開戰,以及官員被貴族把持,大多只想著家族和個人利益,為國為民的很少。

但實際上還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土地兼並的問題太嚴重了,歷史上每個朝代覆滅之前都是土地兼並達到最嚴重的時候,相反剛剛立國的時候都是百姓擁有自己土地最多時候。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廣大百姓手中農田漸漸沒有了,最終濃為地主階級的佃農。這個過程在唐朝、宋朝和明朝,乃至前面的漢朝都用了兩三百年的時間才完成,可是大隋從繼承北周朝廷之後,打一開始便是這樣,這樣算來隋二世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王君臨是有備而來,早在半個月前他還在郡城時便已經和擔任通守的趙占鵬達到了共識,所以說服黃知軒,或者說威逼利誘黃知軒的過程很順利。

王君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隱田。

所謂隱田,就是瞞報的田數,而沈果兒下面的探子已經將方城縣擁有多少隱田,早就打探得清清楚楚。

整個方城縣逃避田賦的隱田多達一百一十五萬畝,而且絕大多數均為上熟良田。以每畝田正賦為半石計,方成縣每年便少收近六十萬余石糧賦。

偷稅逃稅,自古以來便有,這本身沒有什麽值得奇怪的,站在地主角度,自然是感覺這是他們最應該做的事情,而遇上隋朝這種幾乎完全由貴族地主階級為官的朝代,這種情況自然會變得越發的嚴重。

按照王君臨的指示,方城縣衙下公告,給方城縣所有大小地主一個月的時間主動上報,到時候按照各家所報良田登記,少報的良田一經查出,便歸為官田。

王君臨很清楚,不管什麽時候,心存僥幸心理的人大有人在,所以王君臨已經做好得到大批官田的準備,而且他這種做法不會受到任何反彈,因為偷稅在先,太守大人也讓官府給了你時間和機會,你自己說家裏面只有五百畝,那自然就按照你說的給你算,至於查出來的結果你們家兩千畝,不好意思,另外一千五百畝不是你們家的,是朝廷的,是官府的公田了。

在既是縣令,又是地頭蛇的黃知軒配合下,王君臨的試點工作的第一步進行的很順利。

方城縣本來登記的良田七十一萬畝,讓所有地主重新上報,一個月後變成了一百一十七萬畝,然後王君臨吩咐人強行量地,結果全縣是一百八十二萬畝。這樣一來方城縣官田便多了六十五萬畝。

稀裏糊塗少了田地的地主和貴族自然會鬧,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關鍵就看敢不敢殺人,敢不敢依法辦事,當然主要看軍隊掌握在誰的手中,王君臨派縣兵將公然鬧事最兇的兩個地主以謀反罪抓來,讓縣衙主持著砍了頭,又抓了三十多個私下串聯抵抗的地主,打入大牢之後,這件事情就平息了。

這些事情早在王君臨預料之中,畢竟自古以來,改革以好,變法也罷,哪有不死人不流血的,土地革命其實是自古以來改革裏面最重要的一環,一個縣才死了兩個地主,抓了三十多個人,這其實還算是少的,當然這與王君臨是範陽郡太守且親自坐鎮方城縣是有直接關系的。

黃知軒在縣裏面當官多年,是非常熟悉地方事務的,雖然他知道全縣隱田應該不少,畢竟他們黃家為逃稅,之前也少報了不少良田,但當他知道在全縣大小地主上報之後,太守大人派去的人重新強行的量出六十五萬畝農田時,也禁不住大吃一驚。

若是將這些田地折算成銀子,在範陽郡,一畝年產三石糧的上田折銀十兩,方城縣新得到的六十五萬官田本來就以上田居多,差不多有近五百萬兩銀子的價值,如此巨大的利益,足以引起太多人的貪心。但當方城縣的縣丞利用職權之便將他們家下田全部倒換成良田,然後被兇名赫赫的太守大人不顧趙占鵬和黃知軒求情,直接下令砍頭之後,就再沒有人敢伸手了。

不過,王君臨在最近一兩年內其實還不缺銀子,但他需要田地,準確的說,他更需要附庸在這些田地上的佃農,六十五萬畝官田差不多能容納五六萬佃農。

而這還沒有結束,王君臨又將這六十五萬畝中大約四十三萬畝的上田與方城縣貴族地主們置換成了中下田,使得官田最後成了九十七萬畝中下田,而且全部集中在方城縣靠近東邊大海的這一塊,這一下就多了兩萬多佃農,讓佃農多達七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