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章 李世民來了(第2/2頁)

王君臨一直想要將遠東軍的軍人打造成後世那種職業軍人,雖然目前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少距離,但他早在遠東軍成軍之初,特別是自己徹底控制了範陽郡之後,便與聶小雨研究制定了各種條例————總體來說有三大條例:紀律條例、作戰條例和訓練條例,唯獨沒有後世的隊列條例。

而在這些三大條例之下又包含一些細小條例,比如行軍條例,戰場紀律條例,戰場禮儀條例等等。其中戰場禮儀條例裏面明確規定,在軍中下級面對上級不用行跪拜大禮,在作戰演習進行期間,下級見到上級不用行禮。這兩條之中包括見到王君臨本人。這也是之前李靖等人見到王君臨時沒有跪拜的原因。

事實上王君臨還想在軍中推廣後世的舉手式軍中禮,只不過一直以來各種事情太多,這事就目前的形勢來說可有可無。

特別是遠東軍這一年多以來,地盤和人口增加了數倍,如何將範陽郡那一套制度在新占領的郡縣推行,水利水渠的修建,糧種的推廣,地方門閥和貴族如何在不殺人的情況下,讓他們屈服,各地學堂的籌辦,範陽學院的擴建擴招等等。各種在王君臨看來都極為重要的事情太多,所以軍中舉手禮推廣的事情一直沒有顧得上。

王君臨在李靖帶領下,順著東邊軍寨的城壕往西,一個個突出的馬面讓他覺得更加順眼,這種。馬面能增加側面強弩和弓手的射擊面,使得城下的死角大大減小,這種改進依托於四個軍寨的城墻,總體上是凸面的防禦。

王君臨記得在後世抗戰時期小日本修建的棱堡是凹面外形,幾乎沒有死角,讓我們偉大的人民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現在看來,李靖弄的這種凸面防禦雖然比棱堡是凹面外形還差一籌,但其實也是同一種原理。

事實上,王君臨不知道的是,在明朝末年,棱堡的修築方法便傳到了中國,崇禎時期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有著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之稱的徐光啟曾建議在京師和薊鎮修建三角三層的空心敵台,第一次有了銳角防線的概念,後來袁崇煥便在東北抵抗遼的時候修建過這種棱堡。

王君臨走過東邊的軍寨,不顧此時第一道防線之外的猛烈殘酷的攻防戰,直接來到第一道土墻防線。土墻和城墻之間有五十步的平地,以及兩丈寬的城壕。土墻後坐著暴熊營一個千人隊,他們一直在這裏待命,隨時與正在守這塊防線的一個千人隊交換,保證每個人都有一定時間休息。

土墻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銳角的凸起,前面有一條寬兩丈的壕溝,在這個時代來說,任何攻擊最終都要面臨這條壕溝,而第二道土墻不同於第一道,壕溝後面沒有那道低低的胸墻,而是直接面臨一丈二尺高的土墻。

王君臨從壕溝上架設的厚木板上走過,往兩旁的壕溝中張望了一下,裏面布滿尖木樁,據李靖所說,按照最初的預案,他們還會臨時灑下成片的鐵蒺藜。

走過這道壕溝,前面就是第一道土墻,硝煙味充斥在空氣中,雷鳴般的爆炸就如同在身邊偶爾炸響,王君臨知道這是用特制的拋石機發射出去的火藥包爆炸的聲音。

按照李靖所說,他們能用一萬人牢牢守住兩個軍寨和山口,且讓瓦崗軍每一次猛攻都死傷慘重,火藥包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以拋石機專門用來發射火藥包的是成立不久的輜重工兵營的人,如何發射,如何下口令,如何點火,這中間的時差和距離的掌控,都是經過蛇島集訓營專業訓練過的。

兩道土墻之間有數十步的平地,暴熊營的預備隊和派來加強的輜重工兵營的人能在土墻後迅速調動,土墻的內側是平緩的角度,士兵可以很容易的從任何地方登上墻頭作戰。

此時墻頭的大部分是強弩兵和弓箭手,短兵相接的長槍、大刀兵則坐在土墻墻根的空地上待命,王君臨早在三年前便讓每個營加編的醫護隊的醫護兵也同樣如此。

一切井井有條,原本只知道騎兵沖鋒的突厥狼騎在成為暴熊營將士之後,如今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訓練和戰爭洗禮之後,已經有了一些職業軍隊的風采,王君臨此時感覺到一種激動。

這種激動是因為他來自於後世,來自於對後世職業軍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