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難題

萬歷皇帝遇到了個難題,在寫給陳沐的信裏,朝臣把造成這個難題的原因歸結於陳沐,所以一致認為問題需要他來解決。

這個問題就是在明軍占領南洋的數年之後,甚至萬歷艦都已開到大東洋上,滿朝文武才終於後知後覺,認為大明是可以成功擴張的。

發生在海洋上的戰爭不是奇跡,收復烏梁海也並非契機,深層原因是生在南倭北虜末期、成長年代經歷大明重開海禁、血戰馬尼拉的那一代人,最年輕的已經過殿試考取進士,入了翰林院做編修、去了地方做知縣、進了科道當言官。

他們眼中的大明,與先輩眼中的大明完全不同。

老輩人說不要輕啟戰端,旗軍疲敝不擅野戰,他們卻說大明旗軍所向無敵,並舉出封存講武堂的歷次戰績;老輩人說不要多面作戰,朝廷國庫空虛禁不起消耗,他們卻說朝廷京運銀年八百萬兩、京運糧八百萬石,津通鐵路青龍日行三百二十裏,只要繼續修下去,海運糧草半月就能從北洋口岸運至甘肅西寧衛。

截然相反的觀念在朝堂互相碰撞,已經持續很久。

從最初雙方都不理性,到後來雙方都極為理性地分析,最後甚至拿出各個請戰將軍們上交至京師的戰略目的、作戰計劃開始分析,並且由大明食物鏈最頂端的那一群人——內閣、六部、翰林院,將各戰略目標分出輕重緩急。

比方說因上交請戰書而被皇帝重新啟用的寧夏副總兵張臣,他的戰略目標非常近,就是先收復哈密衛,再進而收拾掉葉爾羌汗國的吐魯番總督馬黑麻。

雖然葉爾羌汗國在歷史長河中看來是草原上古往今來的第一大悲劇,但第三代大汗阿不都哈林滅掉東察合台汗國,短時間內葉爾羌汗國正值鼎盛時期,若非其第一代可汗賽義德在進攻烏斯藏的路上就被諸位法王用高原反應反死,這會極度膨脹的汗國很有可能再跟大明亮亮刀子。

他們被張臣盯上的原因是騷操作多和家裏有礦。

硝礦。

其實葉爾羌汗國很恐怖,他們有硝有磺、產量巨大,城邦貴族還會制作火槍,打起仗都用步兵火銃與盾線抵禦東察合台汗國的攻勢,西邊和莫臥兒聯系、東邊和大明相鄰,潛力巨大。

潛力高架不住人不學好,作為察合台汗國、吐魯番汗國的後裔,他們完美繼承了蒙古帝國的遺產。

粗糙的蒙古式政治體系,有。

粗糙的蒙古式財政體系,有。

粗糙的蒙古式軍事體系,有。

自然也有可汗繼承人的選舉法律,庫裏台大會。

政治體系決定了汗國是部落酋長們的松散聯盟,財政體系決定了不論大汗們都很貧窮,軍事體系決定了不打仗不搶奪勇士們就過不了好日子,庫裏台大會……則決定了每一次繼承人選舉都會讓汗國陷入分裂戰爭。

這在一座城池都沒有的草原上是個大問題,但如今葉爾羌汗國占領的土地從漢代開始就有城池、有城邦,遊牧部落與城邦共存,大汗們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呀,遊牧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就無法裝備精兵,無法裝備精兵下一次庫裏台大會自己就會被別人吞並掉。

而這裏又離傳統上的中亞地區很近,那麽聰明的大汗們會怎麽選擇呢?當然是找西邊的好鄰居們取取經,妥了……他們沒錢了就搶劫自己的城邦。

在張臣看來,葉爾羌汗國那些被稱作‘伯克’的城主們,都是大明的天然盟友。

他的戰略步驟就是收復哈密衛,跟葉爾羌汗國在戰場上大做一場並取得勝利,讓廣闊天地中苦葉爾羌汗國久矣的城主們看見大明的力量,他們都得高高興興謝領大明天子的土司任命書。

像這樣的戰爭,對百姓來說有統治基礎、地形熟悉道路良好,進有城池退有關口、還容易獲得內應,預計收益也很可觀,不打的話將來他們哪天開竅造上鐵炮轟回來麻煩又極大……上上之選。

像陜西總兵官魏時的戰略就屬於朝臣不太感興趣的,他想去打瓦剌,理由是提氣。

誰管你提不提氣呀,土木堡都多少年之前的事了,更別說現在土蠻之後新繼位的蔔顏伯跑到瓦剌去,後邊的事且等著他們自己亂就行了,既沒道路城池也沒戰略收益的事,別看魏時做的計劃挺認真,基本上沒人認可這一計劃。

不過諸多計劃雖定下優劣緩急之分,朝廷卻沒急著看戰。

因為不單單武臣,是滿朝文武的戰意統統被調動起來,甚至有正經督撫希望調往塞外做總督。

所有人能想要開疆辟土的功勛,那麽問題就來了——立了功,封什麽?

低下的士兵、縣官好說,可這幫人文的都是督撫一級、武的都是總兵一級,功勛官職皆已至極,以前人少,宗室祿米的問題太大,朝廷對爵位非常克制,同樣也沒幾個人立下潑天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