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9章 廢除科舉(第2/2頁)

因為不少人都是這麽說的,說如今的教育政策在聖天子的指示下,已經是非常完善了,不需要變動雲雲,總之是變著花吹捧李軒。

這個戴玉剛之所以讓李軒比較滿意,是因為他在教育事務的另外一大塊上,也就是科舉上提出了新的見解。

戴玉剛在折子上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關於科舉這一塊上的內容就是占據了八千多字,和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反過來的。

在科舉上,他認為如今的鄉試、會試的制度,雖然已經是達到了一千多年來最佳的制度,但是卻已經是無法符合大唐的現代教育發展了。

因為目前的大唐科舉制度,如果想要當官,就必須參加科舉,並通過會試,甭管是各省道會試還是承天會試,都必須考中後才能夠當官。

而傳統科舉學子參加會試,必須要有舉人功名,但是在大唐,除了舉人功名外,擁有大學學歷(四年制以及三年制皆可)也是可以直接參加科舉。

而最近幾年,能夠考中的學子,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大學生,傳統意義上從鄉試裏考中舉人,然後再參加會試並中試的學子,已經是非常少了,很多省份的鄉試,基本上依舊是流於表面。

此外,地方上的縣試、院試、鄉試這一整套的流程,也是和現行的學校制度相違背,因為學生要讀書的話,本來就要從小學一路考上中學,然後考上預科,再考取大學或者是大專。

這本來就要一路考試上來了,這再多搞一套地方科舉的流程,幾乎是重疊了,而實際上如今的地方各種鄉試,基本上都是流於表面了。

很多讀書人,想去考就去考,一些有志氣的讀書人,都是懶的浪費時間去參加什麽鄉試,而是直接苦讀,然後報考大學。

為此,戴玉剛提議,為了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發展,廢除地方的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省試),只保留會試。

同時生員、舉人以及進士等功名和現有的各種學歷重疊乃至沖突,建議統一化,廢除舊的秀才等稱呼,改用學歷稱呼,比如說小學生,中學生,預科生,大專生,大學生等。

而進士、博士等功名也是一律廢除!

不得不說,這個戴玉剛的想法很大膽,大到李軒都是有些驚訝!

雖然說他提議的這些改變,其實並不會根本上的改變大唐的現有教育以及科舉制度,因為戴玉剛自己都說了,如今地方上的科舉考試已經是流於表面,根本沒啥用了。

這改的,更多的還是稱呼上的改變,或者說是觀念上的改變。

而這事,哪怕是李軒在過去二十年裏,其實都沒有去動的。

雖然他搞現代教育體系,搞了各省會試以及金陵會試,其內核基本上已經是和後世的教育制度以及公務員考試非常相似了。

但是對於傳統的稱呼以及一些觀念,李軒依舊懶得去搞。

反正不改也沒什麽影響,還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這個戴玉剛,卻是打算挑戰人們的傳統觀念,想要徹底廢取消秀才、舉人、進士等一系列的功名,直接廢除地方科舉。

不得不說,這個膽子還是比較大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個人戴玉剛可不是什麽新式教育以及科舉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人,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傳統讀書人,前明進士出身,大唐王師進軍江南後,他就是和眾多前明官員一樣投了賊。

然後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爬到了外務部尚書這個職務上。

算起來,他也應該是前明降官裏,混的最好的一個了。

而這樣的一個傳統讀書人,正兒八經的前明進士,竟然是高舉著改革的旗號,打算把傳統科舉徹底送進垃圾堆,不得不說,這想法很大膽。

除了戴玉剛外,還有一個人也是引起了李軒的注意,不過這個人倒不是人們傳統意義上的中樞重臣,而是地方大員!

此人就是現任廣東巡撫周毅然,這個人也是大唐帝國裏比較出名的一個封疆大吏了,早年的履歷不說,光光是巡撫,他就幹了四任,先後在皖北、河南、湖北、廣東擔任道員、巡撫,歷時十三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