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

耿定向所言確實戳中了林延潮的心思。

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當年他在金鑾殿上的一席話,令他成為了天下貧寒人家出身的讀書人表率。

不少貧寒書生都以林延潮的例子來激勵自己,在困苦中以林延潮為榜樣,覺得自己遲早也能有出頭之日。

但是林延潮自己提出的經史並重,無疑卻斷了許多貧寒出身的讀書人上進渠道。

古代讀書人成材難,在於識字率低,識字率低部分也是因為印刷術的制約,導致書籍奇貴。

萬歷版的封神演義一本二兩銀子,而明朝一名七品縣令,每月官俸也僅僅是二兩銀子。

當然縣令還有其他收入,萬歷年時一名小販月入也差不多二兩。

儒林外史裏範進的嶽丈胡屠戶,如同能一天殺一條豬,一個月也不過三兩銀子。

由此可想一本書多貴,故而有句名言‘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書買回來了,放在家裏就不能用心讀,但是你借別人的書,整天擔心被書主人要回去,所以就必須趕在期限前讀完還給人家,所以這樣讀書的效率最高。

因此不少古代家境清寒的名臣都有一段借書讀書的佳話的,比如王充家貧不能買書,於是就逛於書肆上,裝著要買書的樣子將書讀了一遍,他記憶力過人,讀過一遍就能將書裏內容記下。

元代趙弘毅,小時候家貧,為了讀書,不惜給富貴家打工,工錢可以不要,條件是晚上可以借書讀。

因此若將史籍加入,可想而知貧寒讀書人就更讀不起書了,在耿定向眼底林延潮此舉等於令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更難出頭了。

可林延潮卻想既是‘為國求賢’,那麽一定要認真負責地為國家選拔人才,讓更適合的人去當官。

如此有一些錯漏也沒辦法,他的目的至少要在鄉試,會試中讓每個考生都能八股與治術並治。

於是林延潮準備招考時候,請耿定力來親自督考。

耿定力聽後是欣然答允,他倒要看看林延潮如何治書與八股並重的取士。

就在林延潮送耿定力離開後,但見陳濟川面色凝重地匆匆趕到書院來。

林延潮見陳濟川的臉色不由問道:“何事如此?”

陳濟川道:“老爺,大事不好了,我從外面聽到一個消息,有人聽聞書院招考學生如此優厚,不少人在外面請來高手能士來冒名替考以圖僥幸。”

林延潮聞言冷笑,竟有人敢鉆自己的空子。

不過話說回來,在縣試府試裏朝廷為了防止有人冒名替考,采用了五名考生聯保,若有一人冒名頂替就革除五人的資格,或者請廩生出面為考生作保。

但是作為書院的招考,不可能達到如此高度,所以如何鑒別替考之人?

林延潮道:“既然是如此最後取一百五十人就是,入學前加一關面試,到時我當親自篩查,我倒要看看哪個人敢在我的面前搗鬼!”

書院外考生仍是排成了長龍,曹學佺亦在其中緩緩挪動,就在這時候但見書院門口又貼了一張榜。

一人高聲道:“諸位靜一靜。”

說了數次,書院外方才安靜。但見對方道:“此處書院招考乃部堂大人為家鄉選拔人才,故而對於學子不僅給予食宿衣物,還以膏火銀,勵學銀資助,可是卻有人不知好歹,妄圖想要冒名頂替,對於這樣妄圖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者,部堂大人有言在先一旦查出定嚴懲不饒,故而他決定在入學前進行面試,一旦發現文不對人者,一律拿去官府嚴審!今日在此言明,勿謂言之不預!”

聽了這話,眾考生們頓時議論紛紛,大多人對於這等妄圖舞弊的行徑都極為憤怒,但也有的人則是低下了頭,不知在想什麽。

突然有人道:“文不對人難以考定,難道僅憑書院一家之言嗎?”

那邊答道:“當然不是由書院一人而決,招考復試時本書院都會請大宗師到場監試,若是要拿人也會請大宗師決定,你還有什麽異議嗎?”

對方當即道:“在下不敢。”

不少讀書人都是點頭,書院招考竟請了一省督學監臨,那麽文章作得好說不定還能得對方賞識,萬一舞弊那就是身敗名裂,永久革除功名了,風險太大了。

而曹學佺想到有大宗師監試心底也是一熱,雙手緊緊握起。

書院門外那人又道:“招考試四書題三道,五經題兩道,策問題三道,兩道為史策,一道為時務策。策問題為選作,只在參定高下,而不定去留!七日之後,請諸位於貢院招考!”

此話一出眾考生們一片嘩然。

七日之後的招考,天色陰霾,間還有一場下雨。

貢院之中,有官兵看守,這考試的戒備堪比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