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休勸大度

兵部的公堂之上,但見申用懋大聲慷慨陳詞:“李如松提督入朝不過半個月,但已是收復了朝鮮三都之中的平壤,開城,各道倭軍望風披靡,朝鮮八道已有黃海,鹹鏡,平安,京畿,江源五道大部收復。”

“半個月即收復五百裏地,如此赫赫戰功,怎麽能因碧蹄館小小受挫,而質問於李提督呢?”

申用懋雖是如此說,但兵部的其余官員都是默然不語。

此事關系很復雜,表面上看是追究李如松的問題,但實際上問題卻出在宋應昌與李如松的文武不和上。

宋應昌是石星親自保奏出任經略的,但李如松在很多事上不聽宋應昌的節制。

而宋應昌與李如松不和,更深一層演變為南兵與北兵之不和。這一次入朝南軍將領楊元,吳駱尙志,吳惟忠都是宋應昌一手保舉的。

這當然是石星,宋應昌平倭必用南軍的主張。所以最後造成南兵服從宋應昌,北軍聽令於李如松的情況。

特別在平壤之役後,出現了南北軍爭功的局面。

事實上也就是宋應昌與李如松的矛盾激化。

在平壤一戰的前線奏功上,李如松將首功歸於部將張世爵,將北軍列為第一,而將南軍列為第二。

這引起了宋應昌的不滿。

這時候朝鮮也插了一腳,認為平壤之戰全賴南軍,特別是吳惟忠部表現尤為得力。

然後又有一等說法,是南軍都是炮軍,北軍多是先登,結果攻城時候倭寇被炮轟死,但最後割首級的都是北軍。

然後此事流傳到朝中山東巡按周維翰,吏科給事中楊廷蘭卻成了上奏朝廷說平壤一戰的首級,多為殺良冒功。

楊廷蘭還彈劾李如松言,以小勝冒充大功,以大敗隱匿為小敗,以此指責李如松誇大平壤之戰的戰績,並掩蓋碧蹄館之戰的損失。

但是楊廷蘭身為吏科科臣,身在京城,為何能對朝鮮上大小事知道的一清二楚,還言之鑿鑿的稱其殺良冒功,掩大敗為小失。

以至於楊廷蘭這些話還被外國史學家拿來對於碧蹄館之戰大吹特吹,往自己臉上貼金。

其實只要弄清楚這些言官的尿性就知道了,向來都是有一分的事說成十分,且語不驚人死不休。

至於言官的上疏背後是否有黨爭,或者有人授意,還是出於一時激憤,倒也說不出清楚。

但從李成梁到李如松他們被言官彈劾不是一次兩次了,父子二人都曾先後被言官彈劾罷職,要不是這一次寧夏,平壤之役,李家將估計還被壓在家裏。這一次李如松立下這樣大的功勞,更加引人側目,而從朝廷角度而言,也是一貫以文禦武的策略,生怕邊將滋生出野心。

不過這些奏章背後的攻訐,確實令李如松疲於應付,天子為了一究真相,已經派出山西右布政使韓取善,之前彈劾的山東巡按周維翰到平壤查驗首級。

而兵部的眾官員從文官是一家的角度來說,估摸著是宋應昌讓言官彈劾李如松,以使對方能夠聽命,所以兵部官員肯定是支持宋應昌的,畢竟支持宋應昌就是支持石星。

唯獨申用懋這個時候很沒有眼色,大聲為李如松脫罪。

他方才話裏意思也是很明白,李如松半個月收復五百裏之地,可見倭軍已經被平壤一戰打得猶如驚弓之鳥了。如此情況下,平壤一戰怎麽可能是以小勝而報大功呢?

這個情況想想就明白了,但是現在碧蹄官不勝後,朝廷又出現了質疑的話語。

申用懋大聲道:“縱觀李提督碧蹄館之戰,我軍以數千之兵在不利之地勢下力戰倭寇數萬人,雖不支而退但損失並不大。特別是李提督聞敵強而敢進,敵眾我寡而敢戰,戰不利而敢斷後,此實乃名將風範。我們兵部怎可聽外廷一些言官詆毀而質疑李提督呢?”

申用懋自是有什麽說什麽,一旁兵部的官員知道他是申時行的兒子,也不與他計較什麽。

這個時候身為兵部尚書的石星發話了:“但無論怎麽說,李家父子向來用兵自專,不受文臣節制,當初寧夏之役時,就有人參李如松‘以權任既重,不受總督節制,事事專行’,聖上也因此下旨申斥過,爾等難道忘了嗎?”

“至於入朝之前,李如松見宋經略,也是不知上下禮儀。到了平壤一戰,李如松有戰功不假,但卻刻意偏袒北軍,於碧蹄官之戰賭氣率輕騎南下,而拋棄南軍步卒。他本想一戰而勝壓下南軍戰功,但誰料卻損兵折將而回。”

申用懋見石星發話了,不敢當面頂撞,只是道:“回稟大司馬,下官沒有刻意為李家說話的意思,只說輕兵冒進之事,李成梁在遼東用兵時,多有率輕騎千裏迂回,深入敵境大獲全勝戰績。李如松身為其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