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處置

次日,隨軍贊畫袁黃,於仕廉,劉黃裳也從義州,宣沙浦趕到,於是林延潮在三人及李如松面前,正式從宋應昌手中接任過備倭經略之職,而宋應昌則任薊遼總督之職。

林延潮身為備倭經略,手上有何大權?

天子的聖旨上明言有數條。

一是專赦,就是可以替天子行赦免之權。如身為總兵官的李如松要斬哪位將領,林延潮可以開口保下。

二是便宜行事,督撫官毋得阻擾,也就是不經過奏報天子自行決斷。

三是文官四品以下,武官副總兵以下,如違軍令者任自斬首!

比之當初宋應昌的任命,林延潮少了一條節制兵權,但卻多了一條‘和睦藩邦,威服倭賊’之旨意。

當然這明眼人都看出除了由林延潮處置明朝與朝鮮關系外,同時又允許他封貢倭國的意思,但是聖旨上不能明說,於是就寫了威服倭賊。

宋應昌,李如松二人看了聖旨都是了然,朝廷果真有議和之意。當然這可能是出自林延潮的主張,但經過了聖裁票擬,也就是天子與內閣的首肯。

文官外任領兵,巡撫總督經多年設立權責邊界都十分清晰。

但經略之職畢竟是頭一次設立,所以到底權力多大還是要按照聖旨上說著來,一步一步摸索。

但無論是總督經略,說到底都是朝廷將權力下放,文帥權力之重可見一斑。從寄銜也可以看出,林延潮是禮部尚書銜,宋應昌是兵部尚書銜,這也附和林延潮當初征討出自兵部,封貢出自禮部的主張。

只是順序上從先禮後兵,變成了先兵後禮。

但意思是一樣,打就是為了談,談不攏就再打。除非滅國之戰,能結束戰爭的只有在談判桌上。

林延潮掌經略權後第一件事,卻是對袁黃的處置。

袁黃與劉黃裳都是萬歷十四年進士,孫承宗,袁宗道他們的同年,同屬於王錫爵,林延潮得意門生。當然因為王錫爵是大座師,當朝閣老,所以袁黃與王錫爵走動更頻繁。

當初兵部尚書石星推舉二人的用意很明白,就如同林延潮推舉於仕廉一般,都要安插個自己人的意思。

袁黃是職方司添注主事,眼下已是耳順之齡,雖是正六品官員,但出征朝鮮之前,天子賜其四品官袍。

翰林學士不過正五品,但給天子講書時,卻常賜三品服色的待遇。林延潮當年在翰林院時也多次被賜予麒麟服,鬥牛服。

所以說袁黃賜四品官服表面上說是以示其重,但對於先後出任經略的宋應昌,林延潮而言,你是把他當四品官還是六品官看待呢?

六品官如違軍令,林延潮可不經上奏朝廷直接立斬,但四品官就不行了。

眼下袁黃正是著四品服站在林延潮面前,他的神色不太好看。他這一次闖下的事不小,原因是陷入了黨爭之中。

他是王錫爵的門生,顧趙二人為了打開對王錫爵的突破口,屢屢彈劾於袁黃。

首先就是袁黃的差事上,在他的添注主事的官名上,添注就是沒有正式的差遣,只是先將你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但什麽具體差事還沒給你安排。

趙南星拿此作文章,官員要升就升,不升就不動。你添注是什麽意思?未行而先升,你這官升得明顯有問題,是誰在吏部給你打得招呼?是不是某個內閣大學士?他是不是姓王,王羲之的王?

這是袁黃入朝之前,入朝之後,他又卷入了南北軍之間沖突。

平壤之戰後,因敘功的事吵作一團。袁黃出面批評李如松‘何為如此之事’,要遼軍,南軍,西軍均功!

此後袁黃出謀劃策,以用間之名策反倭寇,但結果卻得賣倭之名秘告朝廷。

當時正值京察剛剛結束,是吏部與內閣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楊於庭、袁黃,虞淳熙三人同遭彈劾,虞淳熙員外郎,與吏部尚書孫鑨也是老鄉。吏部只同意了袁黃一人的彈劾,其用意是當時朝鮮正在用兵,袁黃被罷無疑臨陣換將,自亂陣腳,而且袁黃又是王錫爵的門生,所以吏部要用袁黃來作文章來全盤推翻彈劾。

哪知道吏部狠,王錫爵更狠,他授意刑部給事中劉道隆上疏,認為吏部此舉非體,要罷就要全罷,哪裏只有罷免一人的道理。

雙方你來我往,最後王錫爵將孫鑨,趙南星、虞淳熙、楊於庭,袁黃等安了結黨的帽子,一並罷職。

從始至終,袁黃都如一個棋子般被人拿捏,王錫爵沒有看在門生的面子上保他一次,吏部還拿他當作王錫爵要害攻擊了半天。

林延潮當即取出聖旨宣讀了朝廷對袁黃的處置。

袁黃聽完後,不由落下眼淚來,一旁劉黃裳,於仕廉也跟著拭淚。

宋應昌嘆道:“贊畫入朝以來為大軍兵糧調度,聯絡朝鮮官員出力甚多,我之前上疏奏功於軍前,沒有料到今日之事,但雷霆雨露具是天恩,贊畫一路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