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海陽(第2/2頁)

“自首李掌控此處,累月加固。原本大埝外側,還不曾有如此之多蘆葦、菖蒲,至於石塘,更是從未有過,是首李帶人親自壘砌加固。”

石塘的規模不小,主要是把灘塗地壓實,通過大量的木樁、石柱來防止石塊被江水沖走。

這就是防波堤的一種,配合大量的蘆葦、菖蒲,正常的江水沖刷,對陽口大埝的傷害,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甚至因為這樣的布置,形成了別致的生態,以往夜晚捕撈鰻鱺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現在,打著火把下堤,根據退潮情況,夜晚捕撈鰻鱺的數量相當可觀。

李解直接在大壩內側開辟了鰻鱺養殖場,這些養殖場的規模不小,形成的原因,也是為了配合疏浚河道修築河堤。

從陽口大埝入內,通過海陽市場,順著雉水北上,就能抵達雉邑。

而整飭雉水的過程中,清淤、圍田、燒荒、築堤,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大量的低窪地。

有些低窪地因為清淤工程量太大,就被李解稍微改造了一下,做成了鰻鱺養殖場。

鰻鱺苗的捕撈很簡單,在李解還是做工頭那會兒,人工繁育鰻鱺也只能說是初步產生效益,東亞地區養殖鰻鱺所需要的幼苗,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野外捕撈。而因為江海沿岸的汙染問題,鰻鱺苗的數量急劇下降。

但即便是急劇下降,到了夜晚前去捕撈幼苗,那種密密麻麻的情況,也是會讓正常人產生密集恐懼症。

水中的場面,就像是千百萬條絳蟲在扭曲著,極為惡心。

有一次李工頭給一個養殖戶修內部道路,活兒不大,也就幾萬塊錢。但是養殖戶的老婆跟人跑了,還卷走了他一大筆錢,導致養殖戶負債累累,無奈之下,養殖戶就把鰻鱺抵給了李工頭。

這也導致李解哪怕被旦撿回去之後,對於鰻鱺也沒啥感覺。

明明很肥很嫩,做個照燒鰻魚飯更是香噴噴,但是吃了就是想吐……

不過這不妨礙李工頭成了李鄉長李縣長之後,把鰻鱺養起來,反正沒啥成本,沒事幹就喂點魚粉,一萬條幼苗死八成都是凈賺。

這時候的鰻鱺再嬌貴,也是無所謂的,因為鰻鱺養殖場本身就是聊勝於無。

再說海陽市場附近的水質相當不錯,加上蚯蚓、紅蟲、貝類豐富,配合魚粉,只要保證魚塘經常換水,李縣長根本不擔心化工排放物汙染了養殖場。

真正要擔心的,反而是水豚、寬吻鱷這種喜歡偷雞摸狗的野生動物。

十幾個養殖場,就算暴斃九成多,只要有一個養殖場有成年鰻鱺產出,這年頭,也就全部賺了回來。

成年鰻鱺很耐操,長途運輸不成問題,通過邗溝,可以直接轉運到淮縣,然後再通過吳國已經成熟的水道,不管是走淮河還是泗水,都能初步抵達中原地區。

活鰻鱺的銷路是不愁的,但真正大賺的,還是鰻鱺幹。

直接風幹或者腌漬風幹,都會產生一種鮮味,當然李解做工頭那會兒是不吃的,因為養殖戶說這玩意兒不健康,有輕微毒性。

但李縣長尋思著,了不起拉肚子,要死哪兒那麽容易?

再說了,又不是自己吃,賣給別人吃,怕什麽?

要不是河豚抓起來不難,李縣長還打算把河豚做成河豚幹,然後出口給宋國老鄉們嘗嘗鮮。

長江第一鮮,吃起來賊嗨,味道棒極了。

入口之後,飄飄欲仙,然後就升仙得道,忘卻人間憾事。

可惜,也不知道是李縣長比河豚還毒是怎麽地,他在白沙村當村長那會兒,就沒逮著幾條河豚。

反而是東沙的沿海地區,倒是有大量河豚出沒。

只不過東沙的野人們也比較淳樸,他們自己不吃,都是提純了河豚內臟中的毒素之後,浸潤在箭頭上,然後射點小動物什麽的。

“海陽竟然有牧場?”

“入春之後開辟的,主要是養牛和羊。江陰邑往東,則是養鹿和驢,還有馬。”

跟著叔乙前往海陽做事的士人們都是很驚訝,原本他們還奇怪,明明江陰邑大牲口不少啊,怎麽春耕的時候,耕牛也沒見著有多少。水田之中,大象出工量都比耕牛多,耕牛上工的次數,可能還沒有奴工多。

現在過江一看,才知道牛大多數都在江北,而且數量相當的多,規模相當的大。

只一個牧場,有舒庸國來的士人稍微估算了一下,應該犍牛在三百頭以上,圈欄中還有母牛,而且似乎還產奶,因為有和白沙村一樣的牛奶桶,這種木桶非常的明顯,上面有專門的標識。

不過牛奶並非是用來喝的,主要是用作奶制品。

姑蘇“百司”采購的另外一個重要物資,就是奶幹、奶酪。

而在海陽市場上,跟狩獵隊以及淮夷交易皮貨的商品中,僅次於糧食、布匹、石器的,就是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