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學成歸去是廢物(第2/2頁)

這也是為什麽李解迫不及待要開挖“潁溝”的原因,至少內河的水流要緩一點,淮水的水力,有時候人力無法抗衡,進入汛期的話,竹排就等於是送人頭。

而煤炭靠港之後,並非就是萬事大吉,運輸的最後一段距離,反而是最惡心的。

因為淮中城膨脹得極快,人口又眾多,方方面面的物資都很吃運輸力量,傾斜到燃料的話,碼頭上就會亂套,稍微有點波動,可能就要讓“莘莘學子”把長袍一脫,嘴裏念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然後光著膀子做臨時苦力。

別看淮中城也是個“幾十萬人”的大型城市,其實適齡可用勞力分配下來,李解手頭還能隨意揮霍的人頭,其實也沒多少。

這也是為什麽列國商人匯聚淮中城,他們進口的是貴重物品和新式大宗日常貨物,但是出口到淮中城的,卻是奴隸、糧食還有原材料。

奴隸,是淮中城急需的物資之中,排第一位的。

所以哪怕管理成本極其高昂,但該堆的人力,還是得堆。

自來治國首重“吏治”,焦點就是管理二字。

當老板的,手底下要是沒有人用,渾身是鐵能打幾個釘?

李解從白沙村起家,就從來沒有松懈過掃盲,跟不上的就去做炮灰,良心不良心的,壓根就沒那個時間去想。

跟得上的,在飛快的發展期中,原本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列國諸侯需要幾十年的積累,在李解這裏,也就是幾年甚至幾個月。

快速掃盲班看似只是識字,但識字的背後,就是對命令的精準傳達。

只一個精準傳達,就已經是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能夠做到精準傳達的國家,屈指可數。

而又有了新技術的應用,每一次傳達蘊含的信息量,遠超以往。

一車國策奏疏的竹簡木牘,在李解這裏,可能就是一摞紙。

相輔相成的加持之下,列國幾百年形成的底蘊制度,李解分分鐘就遠遠甩開他們。

時至今日,要是按照列國諸侯們的傳統戰爭方式,李解實際掌控的這百幾十萬人,極限暴兵足夠打爆天下。

但只是打爆,並不是一統,對李解來說,沒有太多的意義。

李總裁的理念,要麽不吞下,吞下就不能夠再吐出來。

他又不是牛,還玩反芻不成?

出道以來這為數不多的“和平期”“發育期”,其實也是相對艱難的過渡時期。什麽都難,什麽都缺,到處都是用錢、用人、用原物料的地方。

蓋房子、修橋鋪路、造船架梁……

所有的一切,肉眼看到的一切,都需要木材、石材、金屬、河沙、粘合劑等等等等,每一樣的生產加工,又都會用到極其恐怖的勞力數量。

在這個恐怖的數量之上,顯而易見又要大量管理型人才,哪怕不懂管理,也得聽得懂命令,然後執行命令。

李解北上鄭國裝逼,除了勒索兩個人間絕色之外,也順帶著就是坑蒙拐騙一批工具人。

用人之際,傳統的世族子弟,也算是相當湊合的工具人。

從最近的效果來看,這幾千號工具人的作用,還真是不小,算得上功勞深厚。

而且經過長期的洗練、忽悠,《嘒彼小星》是不會去唱的,畢竟有了更高的追求,實際上也的確有了更高的追求給他們去實現。

以公共浴池為例,這些個曾經的士人階層,怎麽可能參與這種工程活動?

但是現在,李解手頭的報告之中,整個淮中城內外,大大小小的社區公共浴池,有一半以上,是由“莘莘學子”這些工具人全程參與的。

更讓李解欣慰的是,他們在淮中城學到的這些技術以及技術管理,返回自己的祖國、故鄉之後,是完全沒有卵用的。

因為沒有哪個國君腦子抽了,會自己倒貼錢進去,然後給蒼頭黔首修什麽公共浴室。

列國之中,既沒有浴室,連公共也是沒有的。

這些“莘莘學子”在淮中城學到的越多,學的越精神,回國之後,越是廢物。

唯一的出路,就是留在李解這裏做工具人,然後九九六做到老,這樣還有實踐理想的機會。

畢竟,萬一李校長真就一統天下了呢?

沒瞧見人和養殖中心的主任沙瓜,現在管著多大規模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