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師法東南(第2/2頁)

反正戴舉在宋國國內推動“變化”,就是大量派出商人、間諜、學生、女子進入吳國境內,觀摩采風的同時,又引進大量先進技術和特殊人才。

在掌握了人事任免權之後,戴舉進一步拿捏住了財權,可以說宋國國內,戴子舉就是個副君。

第二次逼陽戰爭之後,戴子舉本族的武士力量,幾乎可以說是損失殆盡,不過換來的政治地位,卻是大不相同。

不管他做什麽,那都是為宋國好,畢竟這是個為了國君,都原因死全家乃至死全族的帶忠臣啊。

“師法東南”,這就是戴子舉的“變法”口號。

一些宋國弱雞家族,就在這個口號之下被瓜分,地方治權迅速被收回中央,暴力沖突持續不斷,但因為戴子舉本身的聲望,加上拿到了宋國的執政大權,雙管齊下兩兩加持,哪怕是老牌豪門,只要實力不濟,都是死路一條。

整個宋國都是有點瘋的,屈辱性的割地賠款之後,戴子舉的每一個激烈變革背後,都有大量青年人支持。

至於底層,因為早先戰爭的突然性,國君子橐蜚的一波騷操作之後,又連連刮了幾層油,底層的稅賦壓力空前之大。

戴子舉在施行減稅的同時,又進行了加稅。

這個加稅,是加在了商人階層身上。

而口號,還是那句“師法東南”。

不管是吳威王勾陳還是王命猛男李解,都收商業稅,而且門類非常多。

但因為吳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即便收重稅,商人集團仍舊有暴利,這是地方物產的特殊性。

戴舉並沒有這樣搞,從商人身上抽稅自然是要抽的,但抽得不狠,因為宋國總體的商人數量較多,少抽一點稅,總量也是相當的可觀。

不過只要是加稅,肯定會有反對的聲音,戴舉又學著南方人,許諾商人一定的權利,比如說繳稅十年十五年之後,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利,比如說在村邑之間,可以承包宋國稅賦的運輸工作。

當然戴舉這些許諾,其實有個很微妙的地方,在這個明顯已經越來越動蕩的時期,十年十五年的期限之中,又有幾個商人能夠苟活到那種程度呢?

大概率就是提前死全家。

不過不管怎麽說,宋國的變革,也是為數不多能在濟泗地區,對李總裁地盤產生威脅的力量。

實力上且先不說如何,這深仇大恨那是肯定有的。

於是乎,李解在地圖上的宋國點了點,琢磨著就把“五虎上將”的主要任務,就放在怎麽搞宋國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