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崗亭制度(第2/3頁)

但有一說一,效果就是要比諸夏之國的那點傳統強一百倍!

“崗亭在徐城那裏沒有吧?”

“徐城?沒有。”

“嗯,那就好。”

李解將望遠鏡放下之後,又再次確認一下問道,“真沒有?”

“奉首李之命,崗亭只是布置到了鐘離北城。”

“唔……”

李解這次放心了,不過還是多了一句嘴,“亭長沒有姓劉的吧?”

“沒有。”

“那我放心了。”

要是來個姓劉的亭長,這誰受得了。

不過低頭一看自己的馬車,也不豪華,挺好,至少姓劉的亭長,肯定瞧不上這種档次的馬車。

淮北的崗亭制度,其實就是脫胎於最早的“白沙勇夫”,各“沙野”之間,都有望樓,治安武裝力量,就是“白沙勇夫”為首,然後篩選各“沙野”中的勇士吸收進去,形成高低搭配,然後去除“百沙”的中堅武裝力量。

到如今,哪怕吳國內鬥已經白熱化,“百沙”的武裝力量,終究只能依靠江陰邑的白沙勇夫。

“沙野”不是不想自己組織武裝力量,只可惜“百沙之主”不允許,擔驚受怕的倒黴蛋們,也只能祈禱白沙勇夫真的能夠保證他們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然而事與願違,隨著地方豪族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引入野人為己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百沙”中的上層人員,為了防止突發狀況,一咬牙,索性就搬到了江陰邑附近,重新形成的聚落、村邑,都是掛在了江陰邑名下,等於說就是入籍江陰邑,徹徹底底受江陰邑管理。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還無法成為城裏人,只有一少部分掏出幾代人積蓄的,才能在江陰邑城內安置,因為城內顯然要安全得多。

現在的狀況,誰也不清楚姑蘇王畿的貴族們,是不是會狂性大發,直接就抄掠人口,然後在五湖之畔打出狗腦子來。

死的人又不是貴族,是他們這些炮灰啊。

所以哪怕再怎麽被江陰邑宰上一刀,為了小命,為了祖傳染色體能夠繼續流傳下去,這一刀挨了就是挨了。

能忍辱偷生為什麽不活下去?

死了就啥也沒有了。

也是因為“百沙”上層放棄了權力,這才讓“白沙勇夫”進一步接管了各個沙野的統治。

承諾給予各沙野安全保障的同時,各沙野顯然也要承擔其義務。

比如說每年的保護費,那是絕對不能少的。

沒有田地的沙野,捕魚打獵所得,一般就是上繳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因為可以記賬,所以往往都是集中到一年收獲最多的時刻,一次搞定。

比如說前面半年某個沙野一共還缺多少只大雁或者其它鳥類,那麽秋收的時候,就按照這個額度,一次捕捉。

總量夠數就行。

不過這種靠漁獵為生的沙野,往往都是窮到沒話講,最終都是要靠出力工、徭役來充抵拖欠稅賦。

而有了耕地的沙野,就是很正常的四六分或者五五分。

豆類、麻料作物,一般就是五五分;水稻產出,則是四六分,四分是稅賦,六分是自己的實際所得。

白沙勇夫在收稅季,還要充當收稅官,其威嚴瞬間就建立了起來,不僅僅是武力值的問題。

這一整套在江陰邑的做法,因地制宜精簡之後,就是淮北崗亭系統,也叫崗亭制度。

算是一個過渡的辦法,為的就是迅速地將夷人、野人穩定在原地,不能讓他們繼續流竄。

去年大洪水的後遺症,導致出現了大量的無人區,再不進行治理、播種,一年過後,再好的良田,也會變成草原、林地、沼澤。

甚至房鐘邑這附近的土地,之所以到現在才開發,那也是因為去年秋天以後,才能夠燒荒,郁郁蒼蒼的時候,光除草就是個讓人無比絕望的活。

去年的這個時侯,淮北大片大片的土地上,一眼望不到頭的,都是草木。

與其說是大平原,不如說是大草原,到現在為止,潁東地區的野生麋鹿群還沒有被李解殺幹凈,可想而知現在的生態,對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是多麽的友好。

“房鐘邑有沒有組織狩獵隊?”

確定沒有姓劉的亭長之後,李總裁心情放松了許多,關心起其他事情來。

“各亭長都有組織,夷人、野人也都出了男丁,充當仆從。”

“嗯,很好!非常好!”

組織狩獵隊,既能加深互相之間的交流,還能獲得一定量的肉類蛋白。

讓李解一直往裏頭填肉,那得弄到什麽時候去?

有了狩獵隊,效率高不說,還把境內的大型野生動物都清空,保護了農業生產,狩獵所得,稍微分一點出去,就能緩和關系,收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