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這確定是體制問題(第2/3頁)

想得挺美,操作起來其實也挺美,然而跟陳國一樣想的國家,並不在少數。

之前可能只有陳國,到後來,什麽蔡國、衛國、隨國、秦國、淮上列弱、江淮夷人都這麽想。

沒辦法,李總裁的業務越來越寬,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從村辦廠變成跨國巨頭,也就兩三年時間,這實力,這能耐,這發展速度,實在是搶人奪目。

一開始,列國諸侯,壓根沒看好李解那套路。

畢竟按照傳統的觀念,就李解那身份,那地位,他再能打,哪怕他把楚國的郢都給吃下去,又有啥意義?

沒人來治理,還不是把文明打成蠻荒,有卵用?

所以天下列國,都沒看好李解,都覺得他早晚崩盤。

甚至連早就是霸主寵物的周天子,他地盤上的“天下棋盤”前,一個個老江湖,都在散步著“李解崩潰論”。

預測李解什麽時候崩潰,算是一個日常。

然而從第二次逼陽之戰以來,李解有沒有崩潰不知道,反正這些傳統老江湖們,算是快要崩潰了。

吳國野人越打越猛,這沒有太過出乎人意料,但越打地盤越大,地盤越大反而越穩,這就有點匪夷所思,甚至有點說不過去了。

特麽的世界運轉的邏輯,貌似有點問題啊。

錯的怎麽可能是老夫?必須是世界啊!

李總裁的人才庫不但沒有枯竭,反而還能對外雙向交流,這就有點意思有點牛逼了。

到李總裁突然來了個州來城二改軍制,將“義軍”精簡,然後成立新編義士,此時天下諸侯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就是,至少在軍事人才上,李解是真的不缺。

也正是因為認清了這一點,才有了李解北上新鄭招生,不但沒有無人問津,反而空前成功。

這其中絕非只是因為不可告人的PY交易,還有實力相對尷尬的中小型家族,不得不選擇出路的無奈。當然在這個無奈基礎上,李解表現出來的“誠意”,是讓他們最不無奈的。

列國貴族本身也很清楚,只要李解節節勝利,軍事上培養出來的人才,遠比各種家傳、師傳要強得多。

道理很簡單很樸素,戰場是比任何一個兵家賢者都要管用的老師。

即便是兵家賢者自己,也是有了很有說服力的戰績之後,才能宣揚自己關於戰爭關於軍事的見解。

否則沒銷路啊。

認清李解不缺軍事人才之後,列國貴族並非沒有新的打算,總體而言就是兩條腿走路。

一是不放棄李解麾下大大小小軍官位置的可能性,哪怕對李解輸入己方的優勢人才種子。

二是投入更多的資源,推動己方家族成員,進入李解的地方治理或者行政管理崗位,再苦再累也要熬下來,只要熬出頭,就是成功,就是勝利。

當然整個過程中,肯定也要考慮己方成員的“變節”或者突然嗝屁,這種損失,都等同於減員。

所以為了保障成功率,當初李解北上招生,很多中小型家族,都是一次輸送兩個以上年輕子弟。

這也是為什麽李解北上的時候,差不離就是啥也沒帶,回來的時候,突然間就成了個門徒過三千的大老師。

那不是吹牛逼的,是真·大老師!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本身並沒有錯,只是也讓李解緩了口氣。當時吞下淮水兩岸,尤其是淮北大量的土地,涉及到淮夷、陳國、徐國、晉國、吳國、宋國等等勢力,沒有足夠的官僚團隊,根本沒有戲唱。

也是因為有門徒三千可以揮霍,李總裁才能一口氣穩住這麽多部門,看似復雜卻又穩如老狗。

重點還在於,別人可能缺錢,他缺啥?他窮的就剩下錢了。沒錢就印嘛,要多少白沙麻布、“大紅01”甚至是“大紫01”,都可以。

絹布不要,金銀幣也有。

貴金屬不要,珊瑚、珍珠、瑪瑙這種寶石也有。

寶石不要,鯨魚骨頭鱷魚皮,鹿角羊角野牛角,這種也還是有。

光淮南江陽地區幾個淮夷部族的城邑,李解這兩年攢的皮革、毛皮就多到不行,大多數都是用來加工成冬裝給鱷人、勇夫的一線作戰部隊,少量賞賜給軍官和行政高官。

要是這些東西統統都不要,那李解還有大量的奴隸、荒地甚至是特殊產業可以分潤紅利。

最典型的就是皮肉生意,李解治下並沒有自己人在運作,但不妨礙國際友人來做這個生意。

比如說齊國人,齊國的“女閭”體系,背後有著齊國五都的龐大利益集團,涉及到大量老牌貴族和新貴的收益。

所以當齊國小姐姐在李解治下賺到了“大錢”,那麽齊國官商集團,壓根就不允許齊侯興兵搞李解一把。

當然官商集團是分裂的,涉及到人口貿易和皮肉生意的這些齊國官商,跟鹽鐵官商顯然不是一條路,談不上涇渭分明,但牽扯明顯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