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李某人“匡扶姬姓”(第2/4頁)

五湖大夫紛爭,從紛爭演變成戰爭,就有軍方大佬們的推波助瀾。

不打仗,他們哪有飯吃?

不揮舞手中你的吳鉤,怎麽獲得土地?

至於飯怎麽來的,土地怎麽得的,他們這些軍頭需要考慮嗎?

真正能被吳王指揮的王師大軍,現在還剩下一萬五千左右。除此之外,就是公子寅遺留下來的老部下,這些人,可以在王師中替換軍官,也算是讓吳王姬虒,依舊能夠成為王畿地區最大的勢力。

但這些都是紙面數據,真要是幹起來,絕無可能是鱷人的對手。

別人不清楚,軍方的人心知肚明,如今每射出去十支鷹羽箭,可能六七支都是江陰邑特產。

這幾乎就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甚至很多武士,都差遣自己的家人,前往陰鄉采購裝備,除了武器之外,還有大量鐵甲。

五湖地區引發出來的大亂鬥,讓那些與世無爭的武士們,也不得不重新武裝到牙齒。

不但要武裝到牙齒,還要拉攏大量“庶常吉士”,在自己的土地周圍,進行拓荒和兼並。

武士們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免稅”特權,來吸引“庶常吉士”大膽地加入,然後進一步兼並自耕農和小地主。

很多五湖地區的小氏族,在這一段時期中,大量外逃,實在是沒辦法逃的,就選擇找個武士投靠。

從具區澤到盛澤,事情的發展,早就失控,姑蘇王都名義上的主人,也只是吳國核心地區這個小“天下”的共主。

核心問題終究還是中央權威損失得太快,按照老妖怪臨終之前的想法,李解是壓制他死後軍頭不服的利器。

只是萬萬沒想到,事情發展就這麽匪夷所思。

太叔卯不可謂不忠心,但操作卻是將李解隔絕在外,連政治拉攏都沒有。這就使得只要是李解的地盤,其人事管理上,跟姑蘇簡直就是絕緣。

太叔卯太在意歷代吳王積累下來的家當,只盯著眼門前的一畝三分地,反而讓王畿地區“群雄並起”。

加上又將李解勢力隔絕在外,乃至江陰邑的大量工坊,都是整體搬遷到淮中城,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割裂。

要知道,很多江陰邑的特產,跟江陰邑本身無關,什麽白沙村、陰鄉、江陰邑,都是一個殼子。

本質還在李解一個人身上。

於是就發生了很詭異的一件事情,江陰邑搬走了一座工坊,但是跟著這座工坊裏去的,還有幾十上百家完全不是江陰邑所有的商家。

五湖地區的小氏族為了避禍,第一選擇就是前往江陰邑置業,因為這裏是淮水伯的地盤,他是王命猛男,戰績彪炳,尋常“庶常吉士”惡棍還有老牌武士,根本不敢隨意招惹。

誰能想得到呢,當年最落後最愚昧最野蠻的“沙野”,竟然成了王道樂土,小氏族居然在這裏,找到了安居樂業的依靠。

這種反差,對太叔卯的執政,是一種空前的打擊,而這又進一步刺激了太叔卯的操作,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去安撫剩下的王畿土地。

惡性循環就此展開,不管姑蘇王宮出多少新政、良策,到了地方,五湖大夫們立刻換個馬甲,就把國家福利吃個幹幹凈凈,反手又再打一場,能搶多少土地是多少。

中央政策,根本無法傳達到基層,王畿地區的大大小小官吏,乃是各縣邑的縣師、縣令、縣大夫,也都不得不選擇自保。

誰都無法保證,是不是明天五湖大夫們會打得更兇,一旦形成難民潮,流離失所的場面,最急需的,終究是糧食。

於是太叔卯再進一步給政策,留給地方縣邑更多自主權,以防不測。

這個口子才開了個口,很多縣邑完全就像脫了韁的野狗一樣,以超出太叔卯想象的方式在膨脹。

整個吳國最矬的縣邑,大概就是時不時被海水浸泡的東奄。

然而就是這個最矬的縣邑,為了“自保”,為了維護地方,一口氣擴張“健兒”五千。

甭管是不是實數,哪怕真實數量只有五百,但這個“號稱”只要事實存在,未來東奄城要是發家致富,完全可以化虛報為實數。

中央顯然不會同意,但同不同意完全沒有意義,東奄城的反饋就一個,如果不擴張“健兒”,本地野人、夷人就要作反,不信大王你派人過來視察啊。

吳王連一只狗都不可能派到東奄城去,那麽東奄城顯然就可以自娛自樂,是吸收野人進來成為“健兒”,還是說別的,都足夠讓東奄城有實力有名義有能力去進行掃蕩。

幹死多少倒黴蛋是多少,殺豬吃肉才能過年呐!

至於這種掃蕩產生多少流民,關東奄城的長官屁事?要安撫,找中央啊。

中央沒錢啊,那我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