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不義之戰(第2/3頁)

按照當初的約定,秦淮雙方只要能夠肢解楚國,李解就會通過蔡國和鄭國的通道,借糧給秦國在商於之地的秦軍。

有了這批糧食,什麽冬天不冬天,肯定能扛過去。

現在失約李解,後遺症無限放大。

糧食是別想了,友誼也是別想了,反而是還要面對晉國、周國、鄭國、陰戎、揚拒之戎的競爭。

四方烽火起,誰都不是傻子,這時候趁火打劫楚國,迅速壯大自己,顯然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盡管秦國是最早知道李解什麽時候動手的國家,但下手搶奪楚國土地、人口最早的國家,實際上是周國。

此時還尊敬周天子的國家,已經不多了。

周天子自己心裏也是有逼數的,靠那些有的沒的,都沒用,唯有地盤,才是周室還能繼續存在下去的根基。

別看現在周國直接管轄的地盤已經越來越少,但這不妨礙周天子內部繼續鬥爭。

一窩的“三公”在對噴,一群的大夫在互毆。

論內鬥,周室表示自己完全不輸給那些早就不服王化的亂臣賊子超級大國。

什麽吳國、楚國、晉國,內鬥的花樣單調的很。

哪裏像周天子,自己住的洛京,就這麽一丁點兒的地方,就有十幾個“含姬量”無限高的王子公孫在爭奪。

“代受”這個年號,聽著像是給周懟王贖罪,在李總裁看來,這他娘的就是沒取對年號。

聽著就像是個弱受,完全就是被幹的命。

不過這不妨礙周天子眼不見心不煩,手頭為數不多的洛京王師,還是調動了出來,許諾了重金之後,又從鄭國借了一批雇傭兵。

說實在的,這一任的周天子真敢要雇傭兵,而鄭國……還真敢借。

兩家的恩怨情仇朔夜說不完,不過此時的國際局勢有些微妙。

鄭國跟衛國已經卯上了,打得熱火朝天。

再繼續打下去,鄭國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緩過來回血。

尤其是還有宋國摻和,鄭國高層的底氣足還是足的,但沒有那麽足。

秋收前後,少了大量敵占區的糧田產出,這讓鄭國補給前線的時候,都是精打細算。

所以能開源節流的話,自然是很好的。

周天子準備搞楚國,合情合理還合法,然後周天子還要親征,那就更不錯了。

親征問鄭國這個伯舅借點兵……依然合情合理還合法。

不過周天子也不是白借,掏錢的。

知道鄭國現在需要糧食,而周國除了糧食,還真沒啥特產了。

雙方一拍即合,自然是開開心心地合作起來。

周天子的糧食拿了一部分運往“洧水”,而鄭國則是把一部分地方訓練度不夠高的部隊,借給了周天子。

這些部隊到了伊水就開始搶劫。

周天子好生呵斥之後,這才稍稍地收斂了一下。

周、鄭合並,總計三萬,加上後勤民夫、腳力,還有亂七八糟的役夫,浩浩蕩蕩地順著伊水搞了一把。

目標雖然是楚國的疆土,但實際上周天子琢磨的,還是伊水兩岸的土地。

尤其是虢略之地的伊水之戎,不過是前朝余孽,如今繁衍融合,早就成了野人。

此地村邑林立,市鎮發達,換貨貿易算是相當的頻繁。

在這裏,楚人、周人是可以樂樂呵呵交流的,買賣能做,朋友也能交。

不過對周天子來說,這就是絕佳的借口,這些“伊水之戎”,顯然就是勾結楚人的奸細。

趁著楚國大亂,加上楚國北地軍隊都撤往方城西南,周、鄭聯軍並沒有遭遇多大的抵抗。

一是“伊水之戎”完全沒實力抗衡正規軍,二是楚軍就算想要幹涉,那也是有心無力。

最後,周天子的名分還是發揮了作用。

大軍主要是威懾,實際上戰鬥力如何,周天子自己也清楚的很,洛京這些王師,就他媽的是垃圾,根本沒戰鬥力。

連誓師出征,周天子自己那也是掏了一大筆錢出來,才能請動這些“大爺”。

而這些“大爺”,還真就是坦然接受,連聲謝謝也是沒有的。

沒辦法,誓師要錢,開拔要錢,紮營要錢,進軍要錢,威懾要錢,開弓要錢……

連列陣都要錢,周國王師,是當真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沒錢玩尼瑪呢!

“伊水之戎”也沒打算抵抗,跟誰混不是混?

楚國人來了跟楚國人走,晉國人來了又送楚國人離開,反正誰都不得罪。

他們就是在山裏、鄉下搞點吃的,地裏刨食麽,能活著就挺好。

中原大地,他們又有屁個能力去幹擾大國局勢時代走向?

只能是隨波逐流,到哪兒算哪兒。

現在周天子沒有搞大屠殺,“伊水之戎”還覺得周天子挺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