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吃飯睡覺打秦國(第2/3頁)

一旦做決定,就滿地的坑,還是糞坑!

撤了,畏敵怯戰;撤得慢,徒增損耗,無能;撤得快,畏敵如虎,無膽。

不撤,打贏了英雄,打輸了狗熊。

從現狀出發,幾乎就是百分百當狗熊。

鬥尊要是死戰,那就是只顧自己顏面,不顧將士死活,累及國家,你該死;鬥尊要是消耗戰,整個鬥氏子弟兵……還要不要保存?鬥氏無以為繼,只能被鬥皇輕松收編,你還是該死。

當知道郢都現在是鬥皇在把持大權的時候,鬥尊就清楚,自己這條老命,是他娘的該交代一下了。

不過他也沒打算讓鬥皇好過,雖然也不知道鬥皇有沒有考慮過他的想法,但老骨頭也該掙紮掙紮。

最重要的是,留下鬥氏的子弟兵,將來還是有翻本希望的,這一批精兵打光,那才是真的一點翻身機會都沒有。

漢軍紀律之嚴整,是鬥尊生平所見。

他自從軍以來,就沒見過這麽厲害的部隊,對手是這般的強大,他並不期待在這個時侯較勁,只能留給後人希望,或許幾十年之後,事情就會出現轉機。

至於現在,求存求活而已。

他向商無忌求和的消息,並沒有保密太久,選擇了一個差不多的時間,就散布了出去。

傳到晉國傳到周鄭,也就是幾天的功夫。

自楚漢和談以來,往來中原的馬匹,不知道被跑死多少。

這些都是傳遞消息的快傳,對中原國家來說,楚漢和談的後續發展,絕對影響到他們接下來的國際形勢。

和傳統的楚國相比,新封漢子的制度,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前人幾十年做不到的事情,他一兩年就搞定了。

尤其是“漢子國”正式掛牌上市之後,對列國的中下階層的吸引力,非常非常的大。

在中原諸國沒辦法出頭的落魄武士,在“漢子國”的地盤內,總能找到“官”做。

整個“漢子國”,也就是原先的淮水伯府,完全不怕官吏多,就怕官吏少。

智者有位子,愚者同樣有位子,需要的不是全知全能,需要的只是一個個合適的工具人。

對“漢子國”整體而言,你是公卿士族之後還是無知野人出身,都沒有任何區別。

這裏的選擇,無非就是有用和沒有。

除此之外,對武士階層而言,跟漢軍作戰的好處,就在於投降的確能夠保命,不會出現大屠殺。

戰場上的廝殺歸廝殺,但戰後為了避免各種各樣的麻煩,傳統兩國交戰,多少都會進行屠殺。

比如傷兵,比如糧秣不濟之後的慘勝,比如長期戰爭帶來的世仇報復……

這些都會出現大屠殺,甚至可能只是為了節省糧食,就會這麽幹。

但在漢軍這裏,都是盡可能地增加存活率。

大屠殺更是無從談起。

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鬥尊選擇接觸商無忌,盡管消息傳到北方,晉國上卿魏操還大膽猜測,是不是鬥尊的計謀,是拖延戰術或者詐降。

但從那些來到晉國,久居淮水的秦人交談中,魏夫子判斷,只怕這一次的麻煩事情還真的不小。

平心而論,晉國根本不想看到“漢子國”做大。

時間點太糟糕了,晉國對內稱王,就是擺明了要做“叛逆”,甩開“含姬量”單幹。

只這麽一個操作,內部維穩就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更何況本身晉國公卿的內鬥又是長期性的,從來沒有停歇過。

沒有一致對外的共同利益,也根本不會發展到現在這種地步。

“漢子國”現在起家,其封號來自天子,只要李解還沒有說效仿吳楚直接稱王,這事兒就很麻煩很麻煩。

周天子要是徹底不要臉,完全可以讓李解出兵,幫他專治各種不服。

別說什麽“三監”“三公”,你就是“太監”“公公”,只要李解敢要,周天子就敢給。

和周懟王不同,現任天子看得透徹的很,他就是個屁,他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反正早晚都是受罪,何不趁此機會爽一把呢?

不能復現祖先光榮是肯定的,但把鄭國小婊砸徹底搞殘,周天子內心絕對爽,一點壓力都沒有。

打周天子臉最狠的,從來不是什麽楚國。

都歧視楚國了,還管什麽打臉不打臉?打臉也該受著。

但鄭國這個恩怨,那真是深遠難言去了。

為了搞死搞殘鄭國,周天子真心不介意誰來做“霸主”,你只要有能力,你想做方伯就做方伯,愛咋咋。

晉楚互毆的巔峰期,主戰場說白了就是鄭國這一線,隨後因為時勢的特殊走向,這才出現了代理人戰爭。

但也無非是晉國和楚國,各自推動鄭國還是宋國來搞事。

至於說後來冒出來一直老妖怪,那都是如何都想不到的事情,誰也不想的,連晉國自己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