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艱難謀生(第2/3頁)

沙哈這樣的猛將再能打,堆人頭堆上去,總是能殺死的。

可現在問題不在戰士的勇敢能力上,而是冬季作戰,楚軍的陵師尚且不能適應,更何況是地方武裝力量?

那些豪強剛剛扯旗拉起來的人馬,能有什麽戰鬥力?完全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甚至可以這麽說,這些民間武裝力量,哪怕是有個兩三萬團成一團,也不過是鱷人一個大隊隨便趕趕的事情。

真要是野戰廝殺起來,那就是單方面屠殺。

地方豪強的家底,根本撐不起幾個“披堅執銳”,能弄一點竹竿削尖了,那都是相當的良心。

至於甲具,鐵甲肯定沒有,青銅鎧甲,也只能是主將湊合一下,剩下的,撐死就是木板一塊。

而漢軍什麽裝備?尤其是鱷人,那又是什麽裝備?

對郢都豪傑而言,他們是見識過鱷人裝備的,在他們眼中,鱷人這幫怪獸,到底是什麽神仙?漢子李解把他們打造出來,是要跟什麽怪物戰鬥?

“留守渚宮各家,已經占得先機。非某不忠於大楚,不忠於大王,時下狀況,反不如回轉郢都,投效太後。”

“太後?!”

一人驚呼出聲,“為何這般說?”

“諸君以為,留在渚宮,為王上所用,須多少時日?”

“王上年幼,十年不算短,二十年,不算長。”

“倘若能為王上效命,於諸閽者相爭,又有幾何成算?”

“閽者多有屈氏,本就是王室宗親,如今又有留守之功,自是不可抗爭。”

“如是,我等營救王上之策,已然必敗。何不早做打算?”

“只是……”有人猶豫地環視四周,“倘若返轉郢都,令尹、司馬皆乃郢都掌權之人,豈有舍棄上尹、司馬,而轉投妖……太後的道理?”

原本想要口稱“妖婦”,但還是舌頭收住,終究沒有說出口。

“外朝用人之際,若令尹、司馬有富國強兵之意,豈能不重用我等武士?然則環列之師,殘破依舊。唯太後親兵,不同凡響。”

這“不同凡響”地說道,其實相當的復雜。

為了保證趙太後的安全,也是為了扶持她,李解留了兩個大隊給趙太後,以這兩個大隊為核心,又訓練了一批“偽軍”,只不過不是楚國核心區的人口,大多都是漢東野人或者江南野人,甚至還有一些,直接就是羅國、州國的人。

這樣的存在部隊,用來威懾,已經綽綽有余。

足夠保證趙太後在需要的時候,對不服帖的“叛逆者”進行鐵血鎮壓。

而原先的“環列之尹”,現在的司馬項拔,似乎對此事完全不在意的樣子,至於令尹鬥皇更是離譜,擺明了就是讓趙太後作妖。

作妖的交易,就是趙太後掏錢,讓整個楚國“小朝廷”先度過財政危機,加上春耕在即,還要度過全年的糧食危機。

這一切的交換,讓不少郢都英傑認為,這就是為什麽現在郢都還沒有加強武備的緣由。

旁人還沒有多大感受,但對基層武士來說,這就比較致命。

大量武士需要從軍,才能獲得戰功。

但現在朝廷沒有編制掏出來,自然就沒仗可打。

以往楚國三年之內必有戰爭,這就讓基層武士可以有不菲的收入,養得起老家的農奴、牲口、族人。

軍功的好處,就是可以用來抵稅,甚至直接就是免繳。

現在這筆錢,就沒辦法不出,土地上的產出,就算再怎麽給面子,四成是要拿出去的。

四成拿走之後,這種“養家糊口”的壓力,就空前的大。

要麽把多余的奴客轉讓,要麽就是趕緊從軍,要麽就是減少田產持有,解散一部分的農奴。

可以這麽說,趙太後搞“新軍”自保,外朝通過這個決定之後,對武士階層是毀滅性的打擊。

郢都英傑並非人人家底都豐沛,可以在令尹和司馬的府邸找份收入不菲的活兒幹,真要是純粹的愛國心驅使,就不會有那麽多人琢磨著把楚王迎接回去。

這其中除了忠君愛國之心以外,生活的殘酷逼迫,也是讓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只有把楚王迎接回去,他們才能從軍為官,然後就算不打仗,朝廷該調撥出來的軍需用度,總歸是要有的。

有了這些,那麽除掉老家的稅賦,在軍隊中的收益,也能維持一下收支。

甚至還能通過關系,拉大量族人進自己的部隊,這樣就能靠國家的財政,來養自己家的男丁青壯。

當然想法是好的,可惜現實極為殘酷。

令尹鬥皇,司馬項拔這兩位新的“大佬”,擺明了就是不想跟漢子李解對抗,所以在軍備上,那是能省就省,這時候堆多少武裝力量,也不會是李解的對手,還不如先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