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三天不打(第2/3頁)

而後再以相似度套路寫有漢以來的史事,文景時的克制輕徭薄賦、倉庫糧食陳陳相因,與漢武時期的開拓和財政困難,重徭厚斂又是一個對比。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大漢財政上的困難,各地連綿不斷的叛亂,都是疆域太大、不停征戰的緣故。

然後就開始數落經濟上拖中原後腿的交趾刺史部諸郡了,認為那兒耗費了太多的錢糧和精力。尤其是珠崖郡,隔著大海不便治理,蠻夷數十年間叛亂了十多次。如今雖然暫時安分了,但遲早會再鬧事,屆時發大兵鎮壓,將會死傷慘重,耗費錢財,不如索性棄之為妙!

“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為無用之地。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如今聖天子欲開西域而擊匈奴,當效仿元鼎時平津侯建言,罷西南夷、滄海而專事朔方。願遂棄珠崖,專治中原,撫恤關東為上。”

就是最後這句話讓張匡怒不可遏:“西安侯早知道了?”

他憤憤道:“彼輩說,滿朝文武都被這篇奏疏質問得訥訥無言,頗服其理,大將軍讓禦史大夫明日組織集議。於是諸儒四處抄寫這篇文章散播,想要爭取輿情。”

任弘卻依然笑著,心中暗道:“輿論有屁用啊,尤其是公知清流的輿論……若是霍光重視此事,早就中朝開會拍板了,甩給禦史大夫府,便是覺得此事無關緊要,讓儒生們隨便鬧騰。”

但張匡卻不明白這道理,他這幾日幫任弘籌劃在交趾刺史部諸郡引進珠崖的棉花種植,忙得家都沒回幾次,卻不想方案才剛剛擬好,那群甚至連珠崖在哪都不清楚的博士,竟要棄了珠崖。

張匡切齒道:“吾等在這苦思讓交趾刺史部安定繁榮的法子,想著如何引入棉花織布開源,而他們呢,除了嚷嚷著棄守節流,還能想出什麽法子來?孝武時多少將軍、士卒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土地,子孫視之卻不甚惜啊。”

在任弘看來,那賈捐之的上疏有一定道理,國家擴張太大太快,確實會將力量分散。想要開發邊境落後地區,中原肯定要輸送人力物力過去,勢必造成關東的不平——打匈奴也要我們出血,開發嶺南也要我們出力,憑什麽!

再加上這年代的醫療水平和交通狀況,官吏貪腐,每一次移民和進軍,都足以造成許多白發人送黑發人,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

這也是任弘希望,交趾刺史部能早點遍種棉花的緣故。如今中原對嶺南的需求,只有象牙犀角玳瑁翠羽香料等奢侈品,不考慮大一統的情懷,確實是長安的達官貴人為了獲得奢靡之物,往嶺南堆人命。

可若有朝一日,長安的平民也能買一件棉布深衣,幽州並州的士卒能穿著塞了嶺南棉花的棉襖守衛烽燧呢?

到那時,不單是嶺南需要中原,中原也需要嶺南,單純政治上的捏合,將變成經濟上的密切擁抱。

“至於隔著海的珠崖,誰說沒用?可以作為海上絲路的補給站,還能和西域一樣,作為流放聖地啊!就該讓儒士們也去體驗一下天涯海角藍天沙灘椰子樹的美景。”

今年,大將軍霍光為了專事西域,便裁並了象郡,除了為朝廷省錢外,也欲讓博士賢良文學們消停會。豈料他們竟得寸進尺起來,今日打個雷要棄珠崖,明天下個雨,說不定就要棄整個交趾刺史部,棄港澳廣州所在的南海郡了!

這便是讓任弘最不舒服的地方,這文章明明能好好說事,卻非要和冬雷牽扯上關系。

董仲舒往學說裏塞的私貨,不僅幫助儒家成了唯一被認可的官方學派,也打開了儒學神學化的大門。

“董生當年便欲借遼東高廟火災,證明上天在警示孝武皇帝,此文為主父偃盜走後上呈孝武,孝武令董生弟子呂步舒評價文章,呂步舒不知此乃董生所作,認為甚愚……”

雖然鬧了這出烏龍後,董仲舒幾乎身敗名裂,董氏公羊再未能登堂入室。不過天人災異說,早已深入人心。

任弘就曾聽說過,易、尚書和贏氏公羊的弟子,在描述漢武朝史事時,基本是這樣的套路:

“元光五年秋,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將軍眾三十萬伏馬邑,欲襲單於也。是歲,四將軍征匈奴。”

“元鼎五年秋,蝗。是歲,四將軍征南越及西南夷,開十余郡。”

“元封六年秋,蝗。先是,兩將軍征朝鮮,開三郡。”

“太初元年夏,蝗從東方蜚至敦煌;三年秋,復蝗。元年,貳師將軍征大宛,天下奉其役連年。”

一打仗就鬧蝗災有大旱,畢竟大漢十三刺史部,百多個郡,幾百個縣,水旱無常,只要想找,總能找出遭災的地方,只要他們想,總能將兩件完全不相幹的事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