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以善人則大臣安

日出前二刻半,為晝漏上水,天邊已出現魚肚白,而前殿的大門,終於開了。

有資格參與最後決意的丞相、禦史大夫、九卿陸續走了出來,常惠看到蘇武面色不太好,挪到他邊上:“蘇公……”

“入京典喪的人,是昌邑王賀。”

蘇武知道常惠想問什麽,直接告訴了他答案,不消片刻,此事就會以詔書形勢公布,百官皆知。

“真是他!”常惠心中暗暗佩服,回頭找了找,卻沒瞧見任弘身影,他是個能為人保守秘密的人,也未暴露任弘。

對這個人選,蘇武心中是復雜的,他支持廣陵王劉胥,完全是出於公心,奈何被大將軍否決。方才在前殿中,其黨羽田廣明、田延年等紛紛提議,可由孝武皇後嫡孫,昌邑王賀繼承大位。

非霍氏嫡系的眾人都很驚訝,然後張安世便立刻拊掌贊同,韓增猶豫了一下後亦附和,九卿皆承大將軍意,唯獨蘇武默然,明白霍光為何舍廣陵而取昌邑了。

“類似的事,一百多年前,也發生過一次啊。”

那是平定諸呂之亂後,被呂後扶持的少帝被認定不是孝惠的兒子,要從諸侯王裏挑選新帝,當時呼聲最大的,自然是高皇帝的長孫,在誅呂中率先起兵的齊王劉襄。

劉襄自己也這麽覺得。

然而周勃、陳平等開國列侯卻不喜劉襄,借口是他母家娘舅惡戾,恐怕重蹈呂氏專權的覆轍。實際上,卻是害怕齊國強大的兵力,若是齊王入主長安,其兄弟朱虛侯劉章等輔佐,那還有軍功列侯們什麽事?

於是列侯支持高皇帝還活著的諸子中,最年長的代王劉恒,看中的自然是其母家單薄,國力弱小,入朝後應該能任由列侯擺布:“以善人則大臣安。”

事實證明,他們小覷代王了。

當年是舍長孫而立高帝子,今日則是舍孝武子廣陵王,而立“孝武皇後”嫡孫。禮法上雖然說得過去,可還不是因為,年紀輕輕的昌邑王繼位,比廣陵王更讓大將軍放心,可以繼續弄權。

蘇武仔細想想,若廣陵王繼位後太過強勢,與大將軍起了沖突,反而更耽誤國事。

也罷,也罷,只要是對大漢有利就行,他最後還是贊同了此議,全票通過,皆大歡喜。

天色大亮起來,這黑暗而漫長的一夜,終於過去了麽?

不,還沒有,那鉆出地平線的日頭,仍被一層厚厚的烏雲遮蔽,透不出光亮來。

蘇武喃喃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長期權臣專政也不是個辦法,如今大位已定,雖然對昌邑王知之不多,無法判斷他是否英明睿智,但蘇武心中還是有隱隱的期待和奢求。

“只希望昌邑王賀,會成為孝文皇帝第二吧!”

……

前殿中,跪在天子之柩前,一夜未眠的霍光有些疲倦,忙碌了一夜,如今大事算定下來了,但他緊繃了一天的神經仍未敢松懈。

大將軍是個好棋手,能做到走一步看十步,雖然無法完全預料未來,但不管出什麽事,他都有一手準備。

就比如說征和二年,為了向孝武皇帝表明,自己絕無為巫蠱翻案,否定他數十年征伐之意,霍光小心翼翼地提出,以李夫人為孝武皇後。

這主動與衛氏外戚斬斷關系的做法,為霍光贏得了孝武的信任,賜了那幅周公負成王圖,而這件事也成了一招閑棋,今日天子驟然駕崩,就派上了用場。

霍光的底線是廣陵王決不能繼位,與之相比,昌邑王賀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還能破除注定會在天下流傳的謠言。

事情走到這一步,霍光的黨羽們也不敢大意,田延年便低聲建言道:

“大將軍雖決定使昌邑主喪,然不可不慎,昌邑王畢竟是十多年的諸侯,入朝時藩邸舊臣必定追隨,一如當年孝文入長安,便有薄昭、張武、宋昌等相伴左右。”

漢文帝初入長安,多虧了這些代邸舊臣輔佐,才在未央宮中立住了腳,然後便慢慢著手對付周勃、陳平了。

和被霍光牢牢監視,連金賞都在給大將軍打報告的大行皇帝不同,昌邑王的舊臣規模龐大,不乏有才幹者,天然能得到新君的信任,這將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昌邑國有哪些臣僚?”

霍光看向禦史大夫蔡義,蔡義便將名單一一報上。

“漢制,王國置相、中尉、太傅、內史等各一人,皆二千石,又有郎中令、少傅,秩千石。”

“安樂,巫蠱事時為北軍糧吏,舉咎護軍都尉任安,遷官,始元五年為昌邑國相,統眾官,總綱紀輔王。”

“王吉,瑯琊人也,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任雲陽縣令,後舉賢良,參與鹽鐵之議,元鳳二年,為昌邑王中尉,掌武職,備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