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第2/2頁)

安息、大秦都都太遠了,大漢現在的目標,還是先挖掉匈奴這座大山。

漢軍在焉耆紮營補給時,任弘令人將俘虜的匈奴千騎長押來,二話不說,按著往案幾上一坐,就上他們破虜燧的傳統刑具老虎凳,這簡約而不簡單的刑罰痛得那個千騎長哇哇大叫,開始求饒,問他母親貴庚都願意說。

任弘讓趙漢兒做翻譯,仔細審問了一番,關於匈奴諸王所在,關於烏孫戰爭進展。

“先賢撣的部眾,果然聚集在日逐王庭!”

在證實此事後,任弘拊掌大笑,還真給他猜中了,看來自己的計劃是可行的。

但對烏孫那邊的情形,奉右賢王之命在車師屯田的匈奴人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匈奴已經快奪取伊列水了。

辛慶忌年輕,聽到趙漢兒開始審問匈奴屯田細節時,覺得很驚訝:“我還以為匈奴只會畜牧,不會種地。”

“匈奴已不是百年前的匈奴了。”

一旁的楊惲說道:“元狩四年,衛將軍北擊匈奴,至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余粟以歸,若不事農耕,趙信城距離西域和漢地都極遠,哪來的積粟呢?”

大概從那時起,匈奴人已經開始學著種地了,最初是利用從中原擄走的“秦人”作為農奴,漸漸的一些水土肥沃之地開墾田地,連匈奴人也學著掄幾鋤頭。到了貳師將軍李廣利投降匈奴時,農業已占了匈奴經濟不少比重,雨雪數月導致谷稼不熟,已經讓單於十分困擾了。

楊惲也發現了這點,搖頭道:“你還別說,匈奴人學大漢學得真快,長安往西域派出四千屯田卒鎮守西域,匈奴也使四千騎田於車師,為右部準備戰爭的糧食。僮仆校尉亦是效仿孝武時的使者校尉,比西域都護設置還早。”

他是個愛動腦子的人,陷入了思索:“《禮記》有言,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西方曰戎,被歲衣皮,有不粒食者矣。而如今西羌種田食谷,匈奴亦然,光用是否粒食來區分戎狄,恐怕是靠不住了。”

任弘笑道:“禮記是五百年前的眼光,如何能用來看今日之天下?那豈不跟楚人刻舟求劍一樣。”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是不斷學習變化的,不變的早就亡國滅種了。匈奴不愧是百蠻大國,能和大漢分庭抗禮百余年,凝聚力超乎想象,學習能力也確實不錯。

難怪南匈奴到了東漢三國飛速漢化,成了五胡中最早一批在中原建立政權的。

想到這,任弘不由後怕,若是漢朝沒有出一個漢武帝,一鼓作氣猛攻匈奴,將適合農耕的河南、河西奪了築長城圈起來。而是延續文景時的政策,一直綏靖到現在,會發生什麽?

說不定匈奴靠著學來的農耕技術,靠河南、河西之地,已成了加強版的大遼,強漢反而變屈辱納貢百年的鐵血強宋了……

“幸好有孝武皇帝啊。”

任弘慶幸,漢武帝雖然有很多毛病,讓文人詬病到了後世,但越是在這個時代呆的久,越是能感到,他,改變了大漢!

這樣一位皇帝,居然至今還沒上廟號,確實有點讓任弘替漢武鳴不平。

這時候,趙漢兒又從那千騎長嘴裏,審問出了新的情報。

“他說,不止是車師,匈奴在右地亦有不少屯田,此乃右賢王身邊那位吳先生之策!”

韓敢當聽了一愣:“君侯,此僚口中的吳先生,莫非是當初與吾等一同隨義陽侯出使樓蘭的副使,吳宗年?”

老韓聲音太大,也不是能保守秘密的,任弘沒有回答,趙漢兒卻事先被任弘通過氣,不由面露疑惑,審問結束後,走到任弘身邊低聲道:

“君侯,吳宗年為何要給右賢王獻屯田之計,莫非他不再是假降,而是真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