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提封萬裏積跬步(第2/2頁)

原來和尹翁歸一樣,朱邑也是從底層小吏混上來的,他初任桐鄉(今安徽桐城)嗇夫,掌管一鄉的訴訟和賦稅等事,處處秉公辦事、不貪錢財,以仁義之心廣施於民,深受吏民的愛戴和尊敬。數年後升任廬江郡卒史,得到了太守賞識,今上繼位後,朱邑被舉薦擔任大司農丞。

如此看來,大漢雖然已立國一百三十余載,但還沒出現上下堵塞的情況,每年仍有不少人,或以政績,或以五經進入長安。再加上傅介子、任弘帶起來的邊功致富這條路,這個國家的階級固化或許能來得更晚一些。

朱邑兼任都內令,專管錢庫。接下來,大司農手下的太倉、均輸、平準、籍田令丞,鹽、鐵市兩長丞紛紛來拜見,郡國上還有諸倉、農都尉、都水等六十五官長丞在上計時會派人進京拜見任弘。

接見完畢後,任弘不由略感失望,因為諸吏多是老實巴交之輩,他聽說,這是在田延年出事後,大司農府進行了一波清洗,尹翁歸更將那些“貪婪好功利”之人斥退了。

出了田延年那種監守自盜的家夥,確實得由清廉之人管著國家財源,但清廉之人或能節流,卻無法開源啊,就跟財政部不談錢一樣,又走到另一個極端了。

“而當年孝武改制度,目的就是為了開源掙錢!大司農府之人,應該不恥言利!”

第一任大司農桑弘羊就是好榜樣,他灸刺稽滯,開利百脈,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實。雖然儒生們口口聲聲的“藏富於民”說得好聽,但若是放任自如,那“富”多是入了豪強的口袋,貧民卻不見得豐衣足食。

但若是國庫無錢,各地水利、溝渠、道路等基建修不起來,邊疆漫長的國防線也無法維持,長城烽燧壞了沒錢修,更別說源源不斷運送夏衣冬襦去給邊防戰士們。

這中間的平衡木,身為大司農,可得踩好了。

來大司農的第一天後,任弘便決定,仍讓大司農丞朱邑管著都內不變,財政上確實需要一把鐵鎖。

至於其余官吏,任弘卻要加以損益,他立刻書寫奏疏,請求皇帝調三個人來大司農任吏協助。

“明主廣延茂士,此誠忠臣竭思之時也。臣以薄寡之才,掌大司農周稷之業,猶饑者甘糟糠,穰歲余梁肉。何則?有亡之勢異也。昔陳平雖賢,須魏倩而後進……”

……

在為擊滅匈奴做物質準備這個大前提下,天子對任弘的要求幾乎無所不允,立刻就同意了他的奏疏,讓禦史大夫府下達調令。

至九月底,伴隨著各地的上計,第一個人就迫不及待,飛馬趕來長安了。

任弘還在案牘前翻閱各地上計情況,一個黑臉漢子就推門而入,正是多年前被任弘在濟陰郡幾句話騙走的氾勝之。

氾勝之可不是那種只知道埋頭農田的老實人,不但會吹牛說大話來個畝產萬斤嚇死人,還蠻會抱怨的。他對任弘作揖後,滿臉悲憤地說道。

“西安侯,先前說好就讓我在西安侯國種三年地,三年又三年……”

“如今都快六年了!”

任弘也不廢話,直接走過去,將一枚銀印帶著黑綬塞到了氾勝之手裏。

這是千石吏的標志。

“搜粟都尉氾勝之!”

聽到這官名,氾勝之不禁站直了身子,卻見任弘笑道:“從今日起,大漢十三刺史部,兩都護府,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

“提封公私之田,共在籍七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地,統統由你來管!”

……

PS:西漢耕地面積見《漢書·地理志》,“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是漢平帝時的情況,漢代1頃=0.6915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