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流金之地來沈郎、我若不取、天道不讓

而適當的引導,使民間的尚武之風興起,這也是沈墨辦報的一個初衷。

人民不一定非要孔武有力,但是他們一定要有血性。這是沈墨這次宣傳戰的另一個目的。

……

“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將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二。

這是歷史上真實的記載,講的是在公元1002年,也就是檀淵之盟前的3年,宋真宗時,代州有一個進士叫李光輔,很擅長刀劍。

他前往開封見了宋真宗,宋真宗一看這人居然會武術,心道這怎麽可以?要都像你一樣,我大宋豈不是藥丸?

最後真宗沒重用他,讓他回家種地了——要知道代州不是別的地方,那可是雁門關的所在地啊!邊關的人習個武原本很正常,結果一個中了進士的人,卻因為“好擊劍”就不用人家了,這就是大宋!

真宗寧可邊關老百姓都是任遊牧民族宰割的柔弱書生,也不願意出現一個尚武的進士。他寧可養著幾千萬溫順的綿羊,年年給遼國送歲幣,也不願意讓綿羊們“好劍”。

咱們可以想象的出,如果真宗能多重用幾個李光輔這樣的人,大宋一定不會有什麽“檀淵之盟”之類的慘劇發生。

也可以說,大宋不是軍事不強,而是他們壓根就沒想要把軍事搞強。

為了防範所謂的武將作亂,所有能把軍事搞強的做法,在之前的大宋皇帝心中,那都是寧可死也不會去做的。

而現在,在沈墨悄悄的引導之下,在臨安這個大宋的中心,對於武將和兵事的觀感,卻正在無聲的漸漸轉變著。

……

而整個臨安人都在孜孜念念,魂牽夢繞的沈墨,他現在在幹什麽呢?

沈墨帶領部隊上船之後,一路沿著淮河順流而下,眼看著就到了距離楚州城還有十余裏的淮陰。

這裏就是淮河被黃河擠占之後,兩河分界的地方。

黃河在淮陰段奪淮入海之後,對岸的金國年年加高河堤,黃河大量泥沙的淤積使得河道海拔越來越高,導致淮河再也無法經此入海。

所以淮河才會匯入洪澤湖,一路曲裏拐彎兒的奔向了長江。

而這一段河水也因此變得涇渭分明,如今就在沈墨的船只前方,清澈的淮河水和渾濁的黃河分界明顯,顏色截然不同。這種自然奇觀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

為了防備楚州和淮陰的金軍騷擾,沈墨一直貼著黃河的北岸,也就是靠近金國的那一面的河水中行駛——現在金國的整支船隊全都在楚州,也就是大宋境內的那一邊,所以金國這邊反而是安全的,這也是夠荒唐的了。

隨後沈墨一路下行,來到了距離黃河入海口只有50裏遠的漣水城。

沈墨之所以把目標選擇在這裏,就是因為這漣水城,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它位於金國的山東東路,周圍沒有其他的城市作為依靠和援助。所以打下它來可以慢慢消化,不必擔心其他金國城市派兵迅速反撲。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漣水城,其實就是整支金軍南侵大軍的出發地!

根據金國內部回來的情報表明,這漣水城每次在金國攻略大宋東北這幾路的時候,全都是金軍的出發地。同時也是他們回軍之後,回到金國第一個停留的地方。

所以在這裏,不知何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這個市場形成的原因就是,每次金國侵略南宋後回到自己國家的時候,無論是大將還是小兵,一個個全都是搶得盆滿缽滿、富得流油。

他們一回到自己的國土上,就急於想把搶來的這些財物換成現銀,以便帶回家去改善生活。

這樣一來二去,在數十年中,漣水城就成了這麽一個賊贓的銷售地點。

每一次金國回軍的時候,漣水城裏面的商家都會直接進入到金軍的大營裏。把那些士兵手裏面不能直接花銷的綢帛古玩、字畫器皿、首飾玩物之類的東西通通收購一空。在這中間產生的金銀交易,簡直可以用如山如海來形容!

在歷年的這種銷贓大會過程中,逐漸的在漣水城形成了八個商家。後來被人稱為“漣水八大家”。

這些商家,每一個都和金國各部領兵的軍將相交莫逆,所以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咱們舉個例子,如果完顏阿林這支部隊回到金國,那麽這漣水八大家裏邊,和花帽軍相好的商家,自然就會壟斷了花帽軍營所有的財物采購。

這也就是沈墨選擇了漣水這個地方,作為下一步目標最重要的原因。

根據金國送來的情報顯示,由於這次金軍兵強馬壯,他們選擇的目的地又是富庶之極的揚州。所以漣水八大家早就已經盯住了這塊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