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2章 多搶幾個不就夠了?(第2/4頁)

官家能幹。

朝廷能幹。

滿朝文武不敢不同意。

隨著趙禎的旨意傳達到了地方以後,地方官府立馬召集了工匠,開始在各縣、鄉、村,營造起了蒙學屋舍。

因為此前呂夷簡三人已經做了準備工作,一應的錢財也劃撥到了各地的一字交子鋪分鋪內。

各地官府在拿到了趙禎的旨意以後,立馬開始行動。

拿朝廷的錢做好事、撈名聲、撈政績,沒幾個不願意的。

就算有哪些腦子有病,跟朝廷對著幹的,在看到了趙禎給予他們的秘旨以後,也快速的行動了起來。

趙禎沒有在明發天下的旨意中,強迫蒙童們入學讀書,但是在給官員們的秘旨中,態度卻格外強硬。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你就算放下了架子,親自跑到百姓家裏去給朕請,也得將蒙童納入到蒙學當中。入學率不過關的,這輩子也別想升官,朕說的!

拖延不辦的,或者跟朝廷對著幹的,就等死吧。

罷官去職,只是對百姓的說法,朕會真的讓你們這些不幫朕辦事的人,安安穩穩的離開?

……

如此強硬的話,放在以前,趙禎若是敢說出來,地方官員一定會鬧起來,鼓動著讀書人跟趙禎作對。

可現在,他們卻只能遵從趙禎的命令。

趙禎許下了重金、許下了同進士出身的身份,收買了天下過半數的讀書人。

他們想鼓動著讀書人鬧事,根本不可能。

他們想要勾結地方豪強一起鬧事,也不可能。

因為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出身於地方豪強家、或者富戶家裏。

他們考不上進士的,仕途無望,只能在鄉間遊手好閑的混日子。

如今朝廷給了他們一個可以出仕的機會,他們還不消尖了腦袋往裏面鉆?

地方豪強和富戶,一個個恨不得將家中那些考不上進士的讀書人全部塞進蒙學去,那會陪著地方官們鬧事。

除非腦子被驢踢了。

至於朝廷規定的十五年,沒有人會在意。

每年科考的時候,四五十歲的考生比比皆是。

他們為了參加科考,為了做官,可以耽誤二三十年,甚至耽誤一輩子。

區區十五年算什麽?

地方豪強和富戶家中,誰家沒三五個子弟?

只要有一個能混出官身,那就是血賺。

在士農工商階級鮮明的時代,官絕對居於食物鏈的頂端。

地方豪強和富戶對官位的向往,遠超於一切。

趙禎一招釜底抽薪,將地方官能依賴的東西,抽了個幹幹凈凈。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賴著讀書人跟朝廷作對,還得在讀書人們的監督下,快速的辦起蒙學。

如此一來,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著地方蒙學的校舍在營造,蒙學先生在不斷的招收。

百姓們終於信了趙禎的旨意。

相信趙禎真的是要推廣蒙學,相信趙禎為了他們的子嗣讀書,真的肯下血本。

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後,歡呼了起來。

趙禎借此攬足了名聲,百姓們就差將趙禎供在了家中。

趙禎聖君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百姓們在提到他的時候,已經隱隱將他跟秦皇漢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們之所以敢如此稱贊趙禎,是因為趙禎真的幹了一件足以稱為千古一帝的事情。

畢竟,縱然是秦皇漢武,也不敢說在天下廣開蒙學,將適齡的蒙童納入到蒙學之中,並且承擔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們在稱贊趙禎的同時,也開始不遺余力的幫助地方官一起營造蒙學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儉用,甚至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貢獻一份食物出去。

在後世,讀書已經很普遍的情況下,讀書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這個讀書人地位崇高的時代,就更別提。

沒有人喜歡過苦日子,也沒有人喜歡給人當佃戶。

有一個成本小的翻身的機會擺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會拒絕。

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做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瑞安蒙學。

由於瑞安蒙學是從文昌學館裏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學先生團隊,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準備。

朝廷只需要將瑞安蒙學從文昌學館內割裂出來,並且將其納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體系裏足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瑞安蒙學並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汴京城馬行街蒙學。

也不具有什麽代表性。

因為蒙學的校舍是呂夷簡捐贈的,蒙學先生都是呂府的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