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4章 大明真的有好官嗎?

曾英是軍戶武官出身,一直都在川軍當中任職,雖然到南京上過補習班,但是並沒有留意過如今大明的新官制,所以聽阮大鋮這麽一說,也不知道對不對,只好用目光向自己的老上級馬士英求解。

馬士英道:“彥侯你有所不知,如今朝廷實行的是官吏一體。文官的仕途通常就是從從九品的州縣小吏開始,入仕的途徑有舉薦,也有科舉,科舉為主。科舉者,就是州府初試,部院復試。兩試通過就有了官照,如果復試在部,就是分配到朝廷的衙門做個芝麻大的小官。如果復試在院(省),那就在地方任官,少數在省、府直屬衙門做官,多數發往縣衙或屬州州衙,從最微末的小吏幹起。一年一次考核,三年一次升降,背後還有各府州(直隸州)的巡查禦史隨時找麻煩……依著陛下的設想,將來一縣(屬州)之父母,都要由本縣小吏通過層層考核晉升而來。縣(屬州)以上,除非有特旨,否則必須外任。

而地方行政,則以縣(屬州)為本,以府(直隸州)督縣(屬州),以省督府(直隸州),這樣層層監管,級級考核,再設立升降裁汰之額度,以使上下流動,讓能吏可以升遷,無能之官得以降職裁汰。同時再以禦史體系督廉查貪,以錦衣衛南衙搜捕不臣。

也就是說,如今我大明之官道,乃是得官易,升官難,保官也難了……”

阮大鋮補償道:“若是能中太學進士,倒是容易一些,三年學成之後,可以直入翰林院,還可以擔任學官。

另外,京學堂出身也能擔任對口的伎術官,什麽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戶部等等的衙門,都有許多伎術官。不過學官、伎術官都很難他任,除非有天子特旨。”

經過將近十年的改革和調整,大明的官制和科舉制度,已經被朱皇帝改得面目全非了。科舉制度甚至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因為太學試難度極高,而且考入太學後還要在太學學習三四年,才有可能得授官職。但是點翰林的機會是很渺茫的,大部分會被發去擔任學官,雖然品級和俸祿都不少,但是很難他任。和原來的進士出身根本不能相比。

而“舉人出身”,也就是“部院兩試”出身者,出路雖然較寬,但都是從最底層的官吏做起,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吏員。因為吏員的數量多,所以入仕的大門開得就比較大,但是升遷就很難了,還有個要命的“裁汰額度”盯著,如果連續三年考核不及格,那就要面臨降職或裁汰——是降職還是裁汰要看官職大小,官小的沒法降級,那就直接裁汰了!

當然了,這種有升有降有裁汰的制度,對於官吏們來說也是有利有弊……畢竟上面的官不能降職,下面的人也不容易升上去啊!

而且官吏如果不能裁汰,那麽每年留給新人入仕的機會不就少了?

另外,克難功臣是不能通過考核裁汰的,會根據功勞大小給個保底官。也就是實在考不及格的,安排個閑差養著。功勞大的,保底官就大,功勞小的,保底官也就小了。

總之,朱皇帝的朝廷就是要盡可能把不合格的官員踢出去,把能辦事的官員提拔上來。那些能從一大堆小吏當中躋身縣令,再從一大堆縣官或縣級官員中脫穎而出,位列州府的高官,多半都是有幾把刷子的,而且操守也過得去……至少不能讓那幫抄家禦史抓住把柄啊!

阮大鋮道:“這一套考官、升官、裁汰的制度,是不會在新復之土實行的,眼下也就是四江兩湖閩粵大部,再加一個廣西大部,一個山東大部是這麽搞的。”

“其他地方呢?”曾英問,“譬如新復的河南是怎麽搞的?”

“當然是保舉為主了,”阮大鋮說,“是由流亡的河南籍勛貴、官員、士紳來保舉縣官,縣官(級)以下,則從流亡的河南士子中招募,有保舉,也有考上來的。

而總督、巡撫、提督等疆臣在人事上的權力就很大了……一個保舉,另外兩人沒有異議,縣官就有了!

至於知府、知州(直隸州),則是由朝廷委任的。曾總督,有權不用,過期可就作廢了!”

同一時間,朱慈烺正在老山宮召見即將赴任的河南巡撫李巖,河北巡撫路振飛、山西巡撫李建泰、陜西巡撫張同敞等人。

除了張居正的孫子張同敞以湖北籍入陜任官巡撫外,其余三個巡撫都是本地官——這樣的安排在州府以上就不是常例了,更不用說巡撫一級了。

而朱慈烺之所以讓李巖、路振飛、李建泰三人出任本省巡撫,就是要讓這三人牽頭,拉起河南、河北、山西的官僚隊伍。

能去這三個淪陷省份任官的,當然都是“還鄉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