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2章 系統的基本應用

古代的錢,與現代的錢不一樣。古代錢的價值,重點不在錢的面值,而是在重量上。故此古代的帝王,常以鑄錢來剝奪民利。而私鑄銅錢的人,也是看中了這點,才屢禁不絕。

在李淵鑄造開元通寶之前,大唐沿用的一直是隋朝的五銖錢。但是隋朝的五銖錢,也非常的混亂。這與隋一統天下之前,天下的混亂有關。在隋朝統一之前,南北朝並存。北朝歷經五代,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也歷經五代,宋齊梁陳。南北朝共計十個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好皇帝很少,壞皇帝卻很多。

每一任皇帝上位都會面臨李世民如今的問題,缺錢!缺錢怎麽辦呢?像李世民這樣,窮死自己也不向百姓伸手的皇帝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皇帝,都控制不住自己去剝削百姓。

慣用的手法,便是鑄錢。標準的五銖錢,重四克,含銅約三點五克。他們把錢回收,融化,重鑄,加入其它‘賤’金屬充數,如鉛等。原來四克,重鑄之後還是四克,只不過其中的銅從三點五克變成了兩克。錢的價值,自然就減少了。民間稱呼這種手段叫做‘鑄大錢’。

這還算好的,更壞的是另一種手段,叫‘鑄小錢’。鑄大錢還算要點臉,畢竟還摻雜了其他金屬進去。而鑄小錢,則完完全全地不要臉了。同樣是錢回收,融掉,重鑄。鑄大錢是添加賤金屬,鑄小錢幹脆就什麽也不添加。原來的五銖錢重四克,一分為二,每個重兩克,強硬規定與原來的錢一比一兌換,硬生生從民間掠奪利益。

這樣的做法,自然是要激起民憤的,這也是為什麽南北朝不到二百年,歷經十國的原因。鑄大錢的,多挺一陣。鑄小錢的,十幾二十年就算多了。

隋朝統一天下之後,隋文帝也發覺了這個問題,試圖進行貨幣改革。但是當時的門閥勢力,比如今唐朝要大得多。尤其是南北做過皇帝的家族,雖然已經不是皇室,但是各自的勢力依然不小。隋文帝的貨幣改革,剛開個頭,便遭到地方上的陰奉陽違。雖然都叫隋五銖,但是幣值仍然龍蛇混雜,各地的錢重量都不一樣。

因此,李淵立國之後,便著手進行貨幣改革。隋末大亂,門閥勢力進一步遭到削弱。這也是開元通寶得以鑄造的前提之一,但是陰奉陽違還是免不了。隨後玄武門事變爆發,李世民登基為帝。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天災人禍戰爭接踵而至,朝廷的經濟狀況反倒不如武德年間,因此也無力繼續鑄錢,這貨幣改革也就中途停止了。

如今民間的交易,最受歡迎的貨幣當然是開元通寶。但是隋五銖也能用,只是價值就要看實際情況了。誰也不是傻子,心中都有數。這些人把隋五銖拿來給李牧,便是想要蒙混過去,李牧豈能讓他們得逞?

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折合質量約四克。他已經安排了稱重的大稱,入庫的錢,不但要數過,還要稱重,避免私鑄的假錢混入其中。如此一來慢是慢了些,但是卻能保證足額。

至於少部分用不足色的銀子繳納認購金的人,李牧也有辦法。直接架上熔爐,直接把銀子融了,去掉雜質,澆築成十兩重一個的大元寶,出來多少是多少,雜質您要可以拿回去。歷史上的元寶始於元朝,因此才稱為元寶。李牧雖然不太喜歡這個來歷,但是想到此時是唐朝,元朝還在數百年之後呢,心裏的膈應小了不少。而且開元通寶在民間,也有叫開通元寶的。取名元寶,也是順理成章。

純銀是質地很軟的,而且容易磨損,故此在熔鑄元寶的時候,李牧也在元寶中添加了‘賤金屬’增加強度。他計算了比重,添加‘賤金屬’之後的銀元寶,一兩恰好價值一貫錢。而原本民間兌換時,純度較高的銀子,一兩可以兌換一貫多開元通寶。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形成一個規範的兌換匯率,方便施行他的計劃。

至於更加稀有的金子,則是鑄成了一根根‘金條’。出乎李牧的意料,拿金子來繳納認購金的人也不少。大概是因為要得太急,有些股東不得已,拿了不少細軟來充數。

轉眼,三天過去了。除了用糧認購的股份之外,價值一百七十七萬貫的銅錢,金銀,都已經入了庫。為了保護這些錢,李牧還向李世民請了一營禁軍駐紮此處,晝夜換班看守,皆配備強弓,冰窖百步之內,擅入者必死。

李牧也趁著盯著入庫的這三天,緊急培訓出了一批人。入庫結束之後,在工部衙署旁邊,大唐銀行掛牌成立了。所有人都很好奇,李牧搞出來的大唐銀行是做什麽的。從字面上看,銀行,像是儲存銀子的地方。但是人們想不通,誰的銀子不放在自己家裏,會放在李牧手裏,這不是癡人說夢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