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9章 大賺一筆

“真的?”李應激動得差點跳起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才一千兩黃金,逐鹿侯怎麽就肯賣了?

李牧點了點頭,淡然道:“又不是多難的事情,你那麽激動幹什麽?”

“我這就給您取錢去!”李應一蹦多高,不等李牧回答,人已經跑沒影了。

李應如此激動的原因,李牧是清楚的。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沒有四輪馬車。當然,簡單把四個輪子安裝在車架上這種‘四輪馬車’,自然是早就有人想到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但是由於前輪無法轉動,一馬平川的直路還好,到了需要轉彎的地方,立刻就成了廢品。故此古代圖志中記載的“四輪馬車”,多為皇家祭祀時乘坐,沒有實質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不要說古代,便是現代。在四輪拖拉機普及之前,農村耕地時使用的‘牛套車’,也都是兩輪。

為什麽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李牧還真知道,在他漫無目的看閑書的歲月,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專門研究古代馬車。文章中,總結過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一直沒有造出‘轉向差速器’。這個東西,是西方15世紀的發明,傳到中國的時候,已經是清朝末期了。

李牧也曾疑惑,身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為什麽就造不出現在看來並不復雜的一個裝置。他也翻閱了很多資料,但都沒有得到答案。後來他想明白了,也許歷史的洪流中,就是有一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這就比方說,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指南針,為什麽西方人沒有先發明呢?也沒有答案,或許是大家的腦袋構造不同吧。這個問題也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類的文明進步,單靠一個種族是不可能完成的。得是全世界的各個民族知識融合起來,才能真正意義上推動人類的進步。

就是一層窗戶紙的事情,沒捅破之前,百思不得其解。捅破了之後又會覺得,怎麽這麽簡單。

除了“轉向差速器”,馬車的木質結構也是一個問題。木質結構的馬車,決定了它的載重量不會很高。給馬車裝四個輪子,固然可以增大載重面積,但是木質的車架卻不一定能經受得住。而且四輪的馬車,載重更高的同時,也需要更多的畜力。這對‘車把勢’的駕駛技術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再就是路了,古代的路況多數都非常糟糕。而且馬車的輪子還沒有橡膠車胎,顛簸容易導致木質車架松散。若是陷入泥濘,則更糟糕,需得先把車上的貨物卸下才能脫困,來回折騰下來,四輪馬車的優勢便都抵消掉了。

但是對如今的李應來說,四輪馬車卻依然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首先,若趙郡李氏掌握了四輪馬車的技術,這就是獨一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再者,有了李牧的‘包鐵板車’的啟發,運用包鐵的技術,可以加強車架的強度。而駕駛馬車的車把式,壟斷五成以上‘車馬行’生意的趙郡李氏,最不缺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至於路況,太原路和隴右路正在修。實在不行,只在城內使用也是一個大進步,照樣賣錢,這都不是問題。

李應心知四輪馬車的重要性,所以才如此激動,擔心李牧反悔,忙不叠地去取錢了。

西方發明的“轉向差速器”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後世汽車上普遍使用的轉向差速器,其實是非常近代的產品。那是各種合金齒輪發明之後,才逐漸演變出的東西。而在此之前,西方普遍應用的轉向裝置叫做‘轉向架’。把四輪車的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兩個車架上由一根立軸連接,這種“四輪車”其實就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

就是這麽簡單的一個問題,卻一直到15世紀才得以解決,之前的數千年,人類的思維像是被屏蔽掉了一樣,不得不令人唏噓。

前後兩個車架做得一般大,適合運貨。前小後大,適合載人。李牧打算制作的‘房車’,便是前小後大的樣子。

李牧收了李應的一千兩黃金,叫他明日去‘專利司’取專利,然後便從作坊離開了。至於明日李應看到專利後是否會跳腳罵人,李牧就管不了那麽多了。這買賣又不是強買強賣,你情我願的事情,後悔也是活該。

……

翌日,高昌使團辭行,李世民為表對高昌歸附的贊許,特破例出城十裏相送。李牧也在送行之列,與鞠智盛依依惜別。就在高昌使團臨行之際,李牧還與鞠智盛做了一筆大買賣。

高昌使團這次來長安,除了國家層面的大事之外,生意也沒少做。高昌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有的是來自大食等西域商人的金銀,此番來到長安,見識到了什麽是‘物產豐沛’,看著什麽都覺得是好東西。這半個月下來,幾乎把長安城的東西都要買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