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2章 禦賜府邸

洛陽雖早早就有‘建都史’,但洛陽城,卻是一個很年輕的城池。

如今的這座洛陽城,隋煬帝登基之後才興建的。之前洛陽的都城遺址,早已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李牧看過李泰的《括地志》,上面記載,隋煬帝大業元年,二十五年前,剛剛繼位四個月的隋煬帝,視察洛陽城地形。隨即,征調成年男子數十萬人挖掘壕溝,從龍門向東連接長平、汲郡,抵達臨清關,渡過黃河後,再延伸到浚儀、襄城,最後到達上洛,用以設置關卡加強洛陽周邊防衛。大業元年末,隋煬帝正式下詔營建洛陽城。

當時主要負責營建的,是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等,在於洛陽故王城東、漢魏洛陽城西,選址營建。差使役丁二百萬人,其中築宮城者七十萬人,建宮殿墻院者十萬人,土工八十多萬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十多萬人。如此大規模的修建,遠邁歷代。

隋煬帝好大喜功,一面修築洛陽城,一面又開鑿大運河,征調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挖通濟渠,從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黃河,從板渚引黃河水通向淮河,連通水路。前後共計征調了將近三百五十萬民夫,如此大規模的徭役,也為隋朝的最終覆滅,留下了禍根。

但不管結果如何,洛陽城和大運河這兩件事兒,隋煬帝幹得都算漂亮。史書上也是這樣記載的,說洛陽城建成時,“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從興建到完成,共計用了十八個月,也創下了歷朝歷代建城的速度記錄。當時隋朝的強盛,從這件事上,可見一斑。同樣的事情,如今的李世民,想都不敢去想。

李牧看到《括地志》上這一段記載的時候,曾有疑惑。當時隋煬帝興建洛陽城的時候,長安城並不是不能住了。看看現在的長安城就知道,經過隋末大亂之後,大唐又定都長安,一切運轉如常,說明當時的長安城,必定是可以作為都城使用的。如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隋煬帝興建洛陽城,必然是有著其他的目的。

他與李泰討論此事,李泰給了他解答,為了編纂括地志,李泰是下了一番功夫細致考據過的。

縱觀歷史,洛陽作為都城得到青睞的原因,說起來也非常簡單。早在夏商時代,天下分為九州,洛陽這個地方,剛好處在九州的中心地帶。周公選擇此地建設都城‘洛邑’,便是取這個寓意,周天子占據了‘天下之中’,彰顯正統,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

另外,把都城建在天下之中,還便於政令迅速通達,地方朝覷和交納貢賦,對於統治也是非常有利的,從思想上,和實際效用上,達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狀態。

那麽,既然洛陽這麽好,為何秦漢、隋唐,開國的時候,非得建都長安呢?

李牧自己研究了一下這個問題,很快,他便從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中,找到了答案。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一統天下所指的範圍,大體就是所謂的‘九州之地’。占據了九州之地,便可宣告一統天下了。秦漢隋唐,這些大一統的朝代,一統天下之後,將會面臨一個問題:當占據九州之後,如何抵禦外敵?

敵人來自何方?東邊、南邊是海,敵人不是來自北邊,就是來自西邊。若是選了‘天下之中’的洛陽定都,等敵人打過來的時候,江山已經淪陷大半。天子,戍守中原,為了抵禦外族入侵,位置相對更靠近西北的長安,才是更好的選擇。

而當江山穩固,四夷皆服的時候,軍事上的壓力減小,洛陽城的優越性就會體現出來。隋煬帝時,開皇盛世已達頂峰,國家異常富足。在巨大的財力支撐下,隋煬帝繼位初期,無論是吐蕃、吐谷渾、還是突厥,高句麗等,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對強大的隋朝,構不成致命的威脅,故此隋煬帝想遷都也是情理之中。

除了好大喜功之外,還有一個現實的理由。

隋朝定都長安城,經開皇盛世,人口達到頂峰。關中八百裏秦川面積有限,“地狹人繁”的局面導致關中的糧食,已遠遠不能滿足龐大且不斷增加的官吏、駐軍,以及新生人口需要,糧食供應變得困難。大唐定都長安十年,近一二年,已經顯現了這個問題,而還沒有達到隋朝時期嚴重的原因,是因為隋末大亂的時候,死了一大批人,若是還有隋朝時期的人口數,早就糧食短缺了。

洛陽就不一樣了,隋煬帝修好大運河之後,南方的糧食可以轉輸於洛陽,走漕運,又省力,損耗又小。但轉輸至長安得改用陸路繞過三門天險,既運糧有限,又耗費耗時,得不償失。

所以隋煬帝遷都,雖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是昏庸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