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白鹿雅集(第2/3頁)

不管什麽時代,教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都是無可比擬的。

雖然現在書院只有一個山門,但是學生卻已經有了不少。這些人有老有少,目的相同,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入學。即便不知道最終是如何選拔的,但是萬一是先到先得呢?

而且讀書,在哪裏都是讀。白鹿書院附近的環境清幽,也著實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

於是,這些人就在書院附近‘結廬’,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陸陸續續也有了上百人了。

李牧沒把他們趕走,反而派來人規範他們。讓他們結廬的地方,不要影響工程進行。也不能對附近的環境造成大的破壞,除了這些之外,其他的都采取自願自主的原則,沒有橫加幹涉。

但是有些事情,就是難免的了。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也不覺得自己差。這麽多人聚在一處,難免會有討論,有討論的時候,就難免有意見不和的時候,爭執就會產生。

讀書人雖然不擅長打架,但是大家都不擅長的話,打起來也沒在怕的。三不五時的,就出現一兩次鬥毆的場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讀書人中有年歲長一些的,便提議要不要效仿魏晉,搞一個雅集,大家聚在一起輪流發言,闡述觀點,有道是理不辨不明,得到更多支持的人,顯然就是勝了,也免得打起來那麽斯文掃地。

這個辦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於是每個月逢七的日子,就成了約定好召開雅集的日子。今日剛好初七,李牧算是趕上了。

洛陽城有文學館,聽說這裏辦雅集,不少早已成了名的大儒也都來湊熱鬧。他們的加入,讓雅集的含金量變得更高了。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儒,他們並不直接參與討論,而是在別人討論之後,利用自己的名聲,當個‘評委’,品評一下觀點文章,提攜一下後學末進,頗有點倚老賣老之嫌疑。

但是後學末進們,卻不討厭。因為這些大儒,早就已經名聲在外,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能得到他們的一句肯定,絕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

今兒李牧趕上了,他故意把李重義支開,免得有人通過李重義察覺他在,他自己混在人群中,反而沒有那麽容易被認出來,雖然洛陽城所有人都知道他,但是真正見過他本人的卻不多。

李牧混在人群中,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學子一樣。他聽了幾個人發表了自己讀書的心得,眉頭越皺越緊。

他本以為,這裏風氣如此開明,大家湊在一起討論,能有一些心的觀點產生,不禁錮在從前的範疇之中。但是連續聽了三個人的發言,李牧發覺這些人的想法,大體上還是腐儒的那一套,都像是孔穎達那個老學究教出來的。這倒沒什麽,重點是,下面聽著的人,沒有一個提出異議,顯然他們對讀書的理解,跟這些發言的人差不多。若是書院的未來,是這個學習的風氣,李牧覺得自己辦學也沒啥必要了。

都去國子監讀書得了,白鹿書院存在的意義何在?

李牧實在是聽不下去了,他回到自己的馬車,拿出金晨為他準備的那套易容的工具,簡單鼓搗了一下,變成了一個略帶病容,有些憔悴的中年書生,化名李言,找到今天主持雅集的人,得到了登台發言的機會。

同樣是讀書感悟,李牧一登台,就指斥六經和《論語》、《孟子》,並非什麽萬世不易之聖典,而是聖人弟子們,追憶自己聽到的聖人的只言片語,或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或根本就是胡編亂造寫下來匯集成書。這樣的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卻不必奉為圭臬,更不是什麽一字不易的經典。

後代以為這全是聖人的精辟理論,其實是走進了一個誤區。因為這書不是聖人親自寫的,也許這書裏頭的言論,有很多是弟子杜撰,根本就不是聖人說的話呢?

即使真有聖人講的,也不過就彼時一事,隨機應答,以點撥那些不開竅的弟子。就事論事、對症下藥而已,怎麽可以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去刻舟求劍呢?

所以顯而易見,六經、《論語》、《孟子》早已是被執掌了話語權的人,拿來作為愚民的工具了。有見地的人絕不能以這些書上的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更不應該一言一行都學這些書上的內容,如果那樣做了,那就多少沾點腦殘了。

李牧發言的時候,下面鴉雀無聲,不是沒人反對,而是都聽懵了。這種離經叛道之言論,不該活活打死麽?

等到他說完了,聽眾們實在忍不住了,拍案而斥道:“既然這麽沒有價值,為何歷代還要教授呢?”

“它唯一的價值,只是進身之階。”李牧淡淡道:“天下的讀書人‘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有幾個真信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