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薛延陀(第2/3頁)

如果打,李世民根本不需要多費心思,李績率領本部的兩萬人,就足以把薛延陀的十萬人挑翻。李世民不怕打,怕的是牽扯精力。

無論是李孝恭也好,還是李績也好,都是李世民預備著,準備用來打高句麗的人馬。在李世民的眼中,也唯有高句麗,算是一個對手。如果此時跟薛延陀打,勢必要分出至少兩萬人去與薛延陀交戰,薛延陀的地盤又那麽大,如果夷男想要拖,拖個一年半載實在是太容易了。如果明年要對高句麗用兵,少了這兩萬人,可能就左右了戰事能否取勝。

李世民把對高句麗的戰爭,視為自己一生征戰的最後一戰也是最光榮的一戰,他是不會讓薛延陀,壞了來之不易的勝利的。

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問題,就算打敗了薛延陀又怎樣?大唐能得到什麽利益呢?

薛延陀作為一個短時間內,靠接納散兵遊勇,戰敗部落‘膨脹’起來的國家,其人員成分非常復雜,大唐除非打算奴役這些人,否則即便戰勝了薛延陀,也得不到什麽,反而會增添無數的麻煩。

簡單來說,薛延陀對大唐,就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李世民一直沒有去申斥薛延陀,並非是怕了他,而是不想理會而已。在李世民的計劃中,哪怕最終一定要對薛延陀動手,也要等打完高句麗之後,大軍班師回朝的時候,順道就把它給辦了。興師動眾針對這樣一個國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但是這樣一個國家,卻能用很低的成本來惡心你——李世民也是第一次當皇帝,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麽辦法,能很低成本的解決了。

“如果李牧在,他肯定能想到辦法吧……”李世民喃喃地念叨,忽然他有些驚醒,從什麽時候開始,朕竟如此依仗李牧了?難道沒有他,朕就辦不成事情了麽?

“高義。”李世民喚了一聲,高公公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李世民身後,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朕記得,去歲回紇使者曾來拜見朕,但是朕無暇,沒有見他,是麽?”

高公公回想了一下,道:“回陛下的話,是有這麽一回事。當時萬邦來朝,陛下分身乏術,故此一些小國的時辰,都是禮部接見的。”

“唔……”李世民想了想,道:“給岑文本飛鴿傳書,讓他替朕擬一道旨意,封回紇首領為小可汗,賜金印。”

高公公愣了一下,但什麽也沒說,按照吩咐去辦了。

但若此時長孫無忌或者房玄齡在場,一定會勸諫李世民不要這樣做。

草原上有草原上的規矩,弱小的部落,一定是要依附於強大的部落,才能生存,否則一定會開戰。回紇雖然近些年勢力壯大,但是他們的實力,仍然弱於薛延陀很多。草原上原本有兩個王者,一個東突厥,一個西突厥,在東突厥內附,西突厥偏遠的情況下,得到了東突厥大部分領地的薛延陀,已經成為了草原上新的王者。

李世民拉攏回紇,傳達出的信號,會加劇薛延陀的反意。這樣會讓草原上的局勢,更加的復雜。

高公公跟隨李世民多年,奏折都不知道瞧過多少了,他能明白這些道理也不足為奇。但他畢竟是個閹人,很多事情沒有他說話的份兒,而且他也琢磨,他能夠想到的事情,李世民怎可能想不到呢?既然陛下執意要這麽做,必定有他這麽做的道理,照辦就是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休養,陰貴妃已經能行動了,她看著李世民在院子裏站得久了,擔心他著涼,便讓人給他送了一件大氅披著。李世民回頭看到她,擔心她受風寒,便回了屋裏。

……

李牧面前有一副他自己手繪的大唐疆域圖,是按照後世的地圖比例畫的。在這幅圖上,薛延陀的疆域是要超過大唐的,但是實際意義並不大。在北方氣候幹冷的地方,是萬裏無人的,也不具備能生存的條件。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不能開發的現在,天寒地凍就代表著死亡。

不能放牧的地方,對遊牧民族毫無意義。

大唐周邊的國家,能夠稱之為威脅的,已經沒有幾個了。從南往北數,林邑已經覆滅,南詔也早已不復存在,吐蕃內亂之後,五年之內是恢復不了元氣的,更不要說還有一個在大唐‘留學’,傾慕大唐郡主的吐蕃王子,李牧有信心,只要他和李世民都在,吐蕃與大唐開戰的可能性不大了。

未來在毗鄰的‘松洲’,設置一個都護府,讓它與唐儉的蜀州都督府互為犄角,多多防備也就是了。李牧提筆在地圖上做了一個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的標記,目光繼續往上移動。

吐谷渾跟大唐打了一仗,雖然還沒有完全覆滅,但是已經成了喪家之犬不足為慮了。西域三十六國如今團結在了以高昌為核心的絲綢之路上,生意做得飛起,有共同利益的支撐下,他們勢必要維護與大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