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目的地(第2/3頁)

李牧凝視這片區域良久,最後拿起筆,在一張紙上寫下了什麽。

他用的是英文,這個時代還沒誕生英文,保準任何人都不認識,根本不用擔心任何人能看得懂。

再往東,就是高句麗和百濟了。作為李世民的眼中釘肉中刺,針對它的戰略,怕是早就制定了很多個,李牧覺得自己犯不著再浪費腦細胞了。

周邊的國家,基本上也就是這樣了。李牧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倭國傳回來消息,山背大兄王在一休和李重義的幫助下,已經拿下了日本四島中的兩個,與蘇我氏平分秋色,基本上算是對峙的局面,誰也奈何不了誰。當然,如果李牧想要拿下倭國,也非常容易,侯君集的兩萬大軍在此,只要用船運五千人過去,天平就會被打破。

要知道,侯君集的部下,是大唐最精銳的兩萬人。擁有大唐軍隊最好的配置,他們面對的,是缺少銅鐵,基本沒有金屬護具,鍛造技術也還沒發展起來的倭國的矮小武士,五千人登陸倭國,說是所向披靡一點也不為過,除非是中了埋伏,否則沒有輸的可能。但是李牧不想這麽做,拿下倭國對他有什麽好處?他又不可能生活在那裏,還是維持現有的局面,讓山背大兄王一直需要他,他才好繼續壓榨倭國的資源。否則一旦倭國再度‘一統’,這群忘恩負義的倭國人,難保不會起什麽別樣的心思。

再往下,李牧的嘴角微微翹了起來。

後世中國的第一大島,現在上面幾乎沒有多少人煙。大部分的時間,是作為廣州往返揚州的停靠港,用以補充淡水,或者躲避風浪。在隋唐之前,此地被稱之為夷洲,有記載的中原與夷洲的來往,最早可追溯在春秋時期的越國,在越國的地圖上,就有關於夷洲的標記,但是沒有史料可查,而有史料記載的聯系,則是三國時期的事情了。孫權曾派大將衛溫到達夷洲,但並沒有真正施行管理。

自隋開始,這裏被稱之為流求。

大業三年,隋煬帝以探訪異俗的名義派羽騎尉朱寬前往流求。此時流求島上,只有土著,無人識字,也不會講漢話。由於語言不通,沒法與當地土著溝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來交差。

次年,熱衷於開疆拓土的隋煬帝再派朱寬去台灣,勸說土著首領歸附隋朝。並找了一個南洋的昆侖奴做翻譯,語言不通的問題是解決了,但表明來意之後卻遭土著首領拒絕。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聽說流求人不願意歸附,當然很生氣,於是派武賁郎將陳稜和朝請大夫張鎮周率東陽兵萬余人跨海攻打流求。

流求土著哪是強大隋軍的對手,當然是戰敗了。隋軍一把火燒掉土著部落的房屋,俘虜數千人而返。

此時距離發生這件事,才不過二十余年而已。揚州城內,還能找到當年經歷過這些事情的水手。據他們說,島上的土著本就不多,隋軍攻打流求時,殺了一部分,擄掠了一部分,除了逃進深山的,基本也沒多少人了。偶爾停靠補給的時候,也看不到人煙的存在,對於沒人的地方。通常會被判斷成沒有價值,更何況中原的統治者,也從來沒有對這裏進行過詳細的踏查,至少李牧從能找到的文獻記載中,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對於島上地貌風土甚至面積的準確記錄。

也許在大唐君臣心中,流求只是一個小島呢。

這個地方,在此時此刻,由於各種陰差陽錯,成了一個‘空白’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政權,也就不存在任何的爭議。李牧想要占據此地,也正是出於這種考量。

這個三點六萬平方公裏的大島,作為一個基地是綽綽有余了。島上豐富的資源,也足以支撐他的設想和規劃。

……

沿著順時針的方向看完了地圖,李牧在心裏捋了一遍年後要做的事情。

倭國的情況已經穩定,李牧不會把李重義放在那邊太久。下一次運銀礦石回來的時候,他就要把李重義撤回來,派現在正在訓練的水手過去接替他,吳郡朱氏出武將,李牧已經物色了幾個上佳人選,他們將率領三千人,常駐在倭國,幫助山背大兄王維持局面。

同時,在濟州島也會有駐軍營,用以和倭國之間的輪換,以及作為進攻半島的橋頭堡。下一次運輸銀礦石的船隊返航的時候,會把建築用的水泥和工匠等運輸到濟州島上,三個月之內,軍營必須得建完,這樣才能不耽誤李世民的計劃。

而流求那邊,李牧則不想動用‘官方勢力’,盧夫人一直在抽剝繼嗣堂的資源,李牧打算在年後,把第一批人先派過去,先修建一座臨時的港口,再派人去搜尋島上的礦產,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供方便開采的石灰石礦和煤礦,畢竟以後要建設,需求量太大,如果都靠運輸,即便能運得起,也一定會被發現。李牧倒不是怕李世民知道,他早晚會知道,只是在一切都準備好之前,他不想讓李世民注意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