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秋季

闊馬區周邊的田地上,新勞工們正在辛勤地開墾著土地。

半島區現在還是沒有多余的房子,只能讓他們住在闊馬區,除了一部分拉去伐木,剩下的就先暫時在周圍開辟農田。反正哪裏的地都是地,闊馬區如果好好開發,至少能出兩萬畝耕地,能承載相當數量的人口了。

西口,一行自由輪慢慢推過來,走到一處農田附近,停了下來。

領頭的田學林摘下草帽,擦擦汗,一邊用草帽扇風一邊打量著周圍,直到發現什麽,然後大喊了一聲:“張二牛!”

正在帶著幾人忙碌的張二牛聽到呼喚,擡頭一看,馬上跑過來,一邊跑還一邊喊:“田東家,您可過來了啊。”

張二牛因為第一個投奔東海商社,被提拔做了一個小組長,現在管著九名勞工,在這邊開荒。

田學林拍拍後面小推車上的麻袋,說:“來了,給你們送種糧來了,一會兒去收進倉裏。你們現在耕了多少地了?”

這些種糧是小麥的種子,從周圍村子收上來的。今年東海商社第一次行使對周邊村子收稅的權力,按往年的慣例,秋季一個男丁交一石粟,每個村子能收個三五十石。不過東海人暫時不缺粟,就跟他們換了小麥的種子,不過現在正是種麥子的季節,村民也沒太多富裕的種糧,只換到了一小點,只好去即墨再買一些。

張二牛撓撓頭,說:“按東家們的吩咐,不用耕得太細,盡量多耕幾畝。可俺們這好幾天才能輪到一次用牛,別的時候全靠人拉犁,就算再粗也耕不快啊,再說了,地裏還有不少石頭和草根,除起來也頂費力的,俺們組弄了這好幾天,也才出了十一畝。”

“這麽慢啊……不過也沒辦法,辛苦你們了。”田學林皺了皺眉頭,看著周圍的耕地,這是在一條河旁邊,河兩側排布著幾個小組,開墾出的地連河岸都沒占滿。

東海商社的目標是在闊馬區開辟一個兩千畝的農場,不過卡在了現實問題上:耕地速度太慢。一個十人小組,能在幾天內人均開墾一畝多,已經算不錯了,比起股東們可要麻利多了,但這樣顯然是趕不上進度的。

現在主要瓶頸是耕地速度,想提速最好使用畜力,但是並沒有。

平時耕牛大約一二十貫一頭,以東海商社的財力能買不少,但是前段日子沒人會養牛,所以沒敢買,而到了現在的農忙季,耕牛有價無市,出錢也買不到幾頭。商務部在即墨北街牲畜市場待了好幾天,才買到三頭,小心運回東海,交給會養牛的新勞工伺候著,輪流在各勞工小組之間幫忙耕地,可謂供不應求。

所以只好想點別的辦法了。

“老張、老白,該你們上了!”田學林轉頭一喊,後面過來兩個工業部的同事,指揮旁邊的勞工從小推車上搬下一堆木杆和圓盤來。

他們觀察了一下地形,在預訂開墾的農田一角打下一個木樁,然後給它套上一個可以轉動的大號木套,木套上纏著一圈繩子。

隨後又在附近插上第二根木樁,這根木樁上面事先固定了一個小軸承。

老張拿起繩子,繞過第二根木樁上的軸承,招呼張二牛他們拿著犁,一直走到農田另一端,把繩子系在犁上,讓一個小女孩過來蹲在犁上壓住,然後對著老白吼了一嗓子。

老白這邊已經帶人裝好了一個十字型的大木架,聽到老張的信號之後,指揮勞工把木架裝配到木樁上,與木套連接到一起。

隨後他對著老張那邊喊了一聲“準備!”,招呼四個這一組的勞工過來,一人握著十字架的一根杆,推動木套繞著木樁轉動,逐漸將繩子收回,帶動另一頭的犁動了起來。

犁上蹲著的小女孩緊緊抓著把手,張著嘴又驚又喜地看著自己在一點點朝前移動。

由於杠杆作用和軸承的加持,勞工們覺得並不費力,甚至他們都不需要走動,直接站在原地,一手把自己的木杆推給下家,另一手拉過上家的木杆,很快就耕完了這一道近百米的土地,還覺得意猶未盡。

這套機構叫“代耕架”,追根溯源的話是唐時就發明的用於在耕牛不足時方便人力耕種的農業器具,不過機械組看不上古典代耕架那樣原始的架構,只采納了它的設計思想,具體部件都是根據力學原理重新設計的。

代耕架正適用於現在東海商社的技術條件,只靠人力就能高效耕地。等以後耕牛多了也不會浪費,可以改裝成畜力驅動,甚至將來還可以套上蒸汽機,如果有的話。

張二牛在旁邊看得一愣一愣的,隨即歡呼著跑過來拍東家們的馬屁。田學林把張、白二人好一頓誇,隨後趕著他們回去做下一套了。

……

東海商社登陸之後,在半島區前前後後種了千多畝的粟米,此時已經收獲了。由於種植得非常粗放,畝產不高,只有八九十斤,不但比後世的水平差遠了,就連附近村子也比不過,這還是在耕地已經積蓄了兩年養分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