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嶗山道士

……

“整個天地就像雞蛋一樣,天是蛋清,地是蛋黃,天地皆是圓球,天包著地,不斷回轉。”

一處大廳,海洋部的王聞之站在前面,搖頭晃腦說了這麽一句。

下面或坐或站有幾個道士,旁邊還有兩個穿長衫的年輕書生,聽了都沒什麽反應,這是最基礎的渾天說,沒什麽稀奇的。

王聞之見他們面無表情,決定拋點猛料,又接著說:“而天有九重,其一曰太陰天,其二曰水星天,其三曰金星天,其四曰太陽天,其五曰熒惑天,其六曰歲星天,其七曰填星天,其八曰列宿天,其九曰恒星天。”

聽了這一番話,台下諸人紛紛覺得新鮮,直起身子來。

“每一周天,恒星天自東向西旋轉一周,萬古不易,所以叫恒星。

在恒星天帶動之下,其余八重天也旋轉一周,但各重天速度不一,各自又有偏移,所以形成了各種星象。

太陰天旋轉最快,每二十九日半歸位,也就是一月。

太陽天每天偏移稍小一些,每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歸位,這就是一年。

其余各重天,每日偏移或多或少,短者數年可歸位,長者則需數百年,如果每天繪制星圖,就能發現諸星於圖上不斷運動,所以叫行星。”

一席話畢,王聞之停了下來,作高深狀,觀察聽眾的反應。

這些道士整天沒事,對星象頗有研究,這一段話與他們之前掌握的知識相互印證,一下子就把之前雜亂無趣的天文知識串聯起來,他們果然覺得好有道理,對王聞之的態度瞬間恭敬起來。

王聞之見狀微微一笑,又故弄玄虛起來:“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地上人坐地觀天,便以為九重天皆是繞地而轉,但若有天上人看地上人,又怎知這大地不是繞天而轉呢?”

聽眾們一下子就被這種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戳中了G點,馬上納頭便拜口稱受教了,然後興奮地拉著王聞之討論起來,各種奇怪的想法讓他招架不叠,看得旁邊的王泊棠和李成差點笑出來。

這裏是嶗山上的一處道觀,嗯,此時稱呼“嶗山”似乎不太合時宜。

嶗山是膠東東南沿海的一處山脈,是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但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

此山古稱“勞山”,說法有二,一是說此山險峻,攀登勞累,故曰勞山,二是說秦始皇登此山時征發民夫,勞民傷財,故曰勞山,反正都不是什麽好名字。

後來又演變成“牢山”,這個說法一直沿用到元末,取義於“天牢星”,古代星象學認為天上的天牢星與地上的牢山相對,所以叫“牢山”。也正是因為此山在星象學上的重要意義,所以山上的居民(主要是道士),頗有些研究天文學的傳統。

這時代又有了一個新名字,即“鰲山”。這個名字是丘處機取的,他當年來牢山遊歷,可能是聽本地人介紹時聽岔了,也可能是覺得牢山背山向海有巨鰲之勢,所以取名“鰲山”。這個名字不常用,後世演變為專指嶗山向北伸出的那一段山脈的名字,但此時山上的道士們都是這麽稱呼的,畢竟是長春真人起的名字,不敢不用。

而“嶗山”這個名字則是明朝之後才逐漸確定下來的,此時本地人稱牢山,道士們稱鰲山,只有東海商社的股東們按習慣稱嶗山。不過只要不寫成字,口語叫起來都差不多,沒人會在意。

過去的一個冬天,東海地區的十幾個小村子每村都出了幾個小孩子去東海堡讀冬學。一開始還惴惴不安的,後來看到孩子定期回來就放心了,幾次下來雙方就建立了信任。村民們看著孩子們會寫字數數了也很高興,畢竟重視教育是華夏的傳統,不管在哪裏都一樣,至於那些漢字少了幾畫、數字和城裏人用的完全不一樣這種事,村民們自然是看不出來的。

東海商社也通過義務教育,基本理清了東海地區鄉村的情況,覺得東海已盡在掌握了,所以今年天氣轉暖之後,逐步派出小分隊向周邊地區進行探索,收集各種情報。

商務部的王泊棠、安全部的李成、海洋部的王聞之這一隊,就來了嶗山方向探索。

闊馬區以南的嶗山山脈,山高林密,還有狼出沒,無法穿越,向東一直延伸到海上,幾乎沒有陸路可走,他們向西慢慢探索,終於從村民口中打聽出一處小道。

在闊馬區西口,沿著西口前的小河一路南上,有一道相對低矮的山谷。穿過這個山谷,眼前豁然開朗,是一片桃花源般的山中谷地,一條河從東向西流過,兩岸有相當一片平原地帶,真是個做秘密基地的好地方。

不過這處秘密基地裏已經有了不少人煙,三人組稍一探查,便發現三四間小屋子,再往南一走,又看見幾個道士經過。這裏顯然不能由東海商社獨享了,他們有點失望,於是繼續往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