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基層的擴張(第2/3頁)

這些專業工匠的表現確實比笨手笨腳的新勞工好多了,建造宿舍的速度明顯加快,預計入冬前就能把這些勞工安置完畢,之後就能把產能用來建造改善型住房了。

……

當初王聞之等人發現的通向嶗山深處的山道現在被命名為仰口山道,在山道北邊的入口處,二十幾個伐木組的勞工正在揮汗如雨地砍伐樹木。這既是為了獲取木材,也是為了擴大這裏的通道。

他們兩人一組,圍著一棵樹,一人一斧頭,沒一會兒就砍倒一棵,然後就能從工頭手裏領到一個小木牌作為計分憑證。之後就另有人把砍下的樹拉到北邊的加工作坊,在那裏除去枝丫,粗加工一下,就紮成木排放流到旁邊的小河裏,一直流入鰲山灣,再拖到闊馬區或者平原新村或者半島區去。

過了一會兒,有戴著草帽的兩人推著一輛自由輪沿著河邊過來了,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勞工們,徑直朝這裏的負責人孫慶走了過來。

“孫慶,給你送好東西過來啦!”為首一人摘下草帽,原來是勞工部伐木組的組長劉一克。

“組……組長!您怎麽過來啦?”孫慶趕緊迎了上去。

伐木組是用工大頭,現在有二百六十多人,而且在持續增長中。願意留在伐木組的股東不多,就提拔了一批勞工進行基層管理。孫慶這人性格和善、服從性好、尊重股東,在勞工部的內部評價中得分很高,所以也被提拔了起來。

劉一克從手推車上拿出一把斧頭來,斧刃上閃著寒光,一看就是把利器。

“這是,呃,東海01式多用途聯合戰術鋼斧‘旋風’……呸,這破名字就別管了,斧頭確實是好斧頭,可是精鋼制造的。你們拿去試試看,我好不容易才從統合部磨來的鋼材指標,一共才造了三十把,我給你們隊分了四把,好好幹,別浪費了我一番苦心啊。”

“多謝組長!我們一定努力增產!”孫慶接過旋風斧,仔細地觀摩起來,又揮揮試了試手感。

劉一克對著後面的樹示意了一下,孫慶會意,走過去三下五除二就砍出一個大缺口來。劉一克過去幫他把樹拉倒,孫慶拿起斧頭看了一下,一個缺口都沒有,用手摸了兩把,愛不釋手的樣子。

呃,其實鋼斧砍起樹來也未必比就生鐵斧頭強多少,不過耐久度是強多了,劉一克也是用這個理由說服統合部劃撥鋼材制造鋼斧的。

現在羅家鐵鋪每個月能給東海商社提供一噸多點的生鐵,除去損耗和出售牟利的部分,能結余400-500kg自用。其中有一半得用於軍事工業,剩下的大部分又被機械組拿去用了,可供其它部門使用的數量少得可憐,必須得由統合部統一分配才行。具體分配給誰,就看各部門忽悠的能力了。

目前制約東海商社工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就是原材料的來源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這個時代鐵的流通受到了嚴重管制。上溯到北宋的時候還沒這麽嚴重,只要交了20%的鐵課,礦冶主就可以把剩下的鐵自由發賣;到了金朝,為防造反,加強了對鐵器的管控;而到了蒙古統治的時代,鐵禁則進一步變本加厲了。

嗯,單論鐵禁,威力倒沒那麽大,畢竟蒙古人是著名的放羊式管理,即使制定了政策也沒法有力執行。但是,他們在占領區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匠戶”制度,也就是把工匠們抓起來,強迫他們進行生產,等同於奴隸。其中與軍事直接相關的鐵匠更是重災區,無數鐵礦和鐵匠被蒙古人控制,無償為他們服務。可想而知,這樣的生產方式絕無什麽效率,而且大大破壞了民間的鐵器市場,使得相關產品難以有效流通。

當然,他們也沒法子把所有的鐵匠都抓起來。像即墨的羅老頭他們一家,原先就是兗州萊蕪監的冶鐵大戶,為了逃避蒙古人的抓捕才跑來了即墨。像他們這樣散落在各地的自由鐵匠仍然有不少,再加上後來山東主要地區被三大漢人世侯控制,沒像蒙古人那樣喪心病狂的編匠戶,所以各地冶鐵業恢復了一部分,至少民間用的鐵器是能正常供給了。

但大批量收購仍然不行,一來沒有那麽多貨源,二來必然會引起官府的注意。所以東海商社沒法大肆購入生鐵,只能通過羅家的渠道悄悄買一些。說實話,就每個月這一噸多點的零星生鐵,離股東們夢想中的工業化可差得太遠了。

不過最近可能有所改觀,東海商社和萊陽縣一處礦主搭上了關系。事情是這樣的,當初王聞之、王泊棠、李成三人第一次到覓天觀的時候,遇到過兩個書生,其中一個叫薛之遠的,對王聞之的學問深感佩服,後來經常去東海覓天台聽課,一來二去就混熟了。

後來有一次王泊棠去即墨給羅家鐵鋪送貨,偶然發現薛之遠也在。打了招呼,才知道薛家是萊陽縣的礦主,羅家是他們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