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食品工業

1257年,五月初十,半島區,東海食品廠。

林成才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手表,在紙上記錄下時間,然後舀起一小勺黃泥水,小心地抖入旁邊一個玻璃漏鬥中。

之後,他把這個過程重復了幾次,在五個錐度依次變化的漏鬥中加入黃泥水,等待結果。

這些玻璃漏鬥是工業部非金屬組制造的。經過多次改進,雖然現在的玻璃還帶著明顯的綠色,但至少已經足夠透明,能夠用作實驗儀器了。

漏鬥中是過飽和紅糖水與固態紅糖混合而成的膏狀物,漏鬥底部的玻璃管用宣紙塞住,防止糖水一下子全漏出來。

隨著黃泥水的加入,上層的紅糖逐漸變白起來,然後隨著黃泥向下沉澱,白色在紅糖中“擴散”開來。林成才看著五個漏鬥,因為錐度不同,所以顏色的擴散情況也不同。他一邊等待著,一邊記錄著實驗數據,一段時間後,他拿起中間的三號漏鬥,說:“就是這個了。”

林成才穿越前是骨科醫生,改制大會後就一直在衛生後勤部工作。雖說現在醫生們因為缺少藥品和器材做不了什麽,不過他這個骨科醫生還是非常忙碌的,畢竟現在東海商社重體力勞動非常多,跌打損傷是常見工傷。

直到今年,林醫生帶的幾個學徒勉強出師了,他才有了些空閑,為了換換口味,就接了衛生後勤部發布的提取白糖的研發任務。

第一艦隊從明州拉了五百石紅糖回來,這讓衛生後勤部非常興奮。食品方面的工作都是他們負責的,之前為了制造蒸餾酒還在半島區設立了一個工坊,現在提煉白糖正是他們的對口業務。

衛生後勤部一直默默在幕後付出,從部長嶽秀到普通員工都沒什麽存在感,這次終於能揚眉吐氣了。這一袋袋的不是糖,是錢啊!

但是上手開始提煉的時候,這些二把刀們就抓瞎了。“黃泥法制白糖”這五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不就是往紅糖裏加黃泥嗎?但實際上該怎麽操作?

黃泥是什麽樣的泥?應該用幹泥還是用泥水?每次該加多少?

紅糖應該裝在什麽樣的容器裏?糖裏用不用加水?加多少水?

泥水和紅糖該怎麽混合?用不用攪拌?提煉出的雜質該怎麽分離?

看,隨隨便便就是一堆問題。他們一開始試著做了一鬥,果不其然失敗了,於是只能一點點摸索起工藝來。

林成才等人實驗了兩個月,才能穩定地制取出白糖來,之後就一直在優化工藝,以達到最大的生產效率。到了今天,終於差不多得出了結果。

林成才拔掉三號漏鬥下面塞的宣紙,一股黑水流了出來,流幹之後,又慢慢流出一些粘稠的紅糖,之後顏色逐漸變淺,最後變成了黃白色,後面似乎是堵住了,不再流出來。

他點點頭,對此很滿意,拿了一個小勺過來,把糖從漏鬥裏舀到一個水杯裏,攪拌溶解,濾除雜質,又架到火爐上煮了起來。

隨著水分的蒸發,糖分逐漸結晶凝結出來,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冰糖狀。林成才從中夾出一塊,稍稍吹涼就迫不及待地放進了嘴裏。

“嗯,很好,濃烈、綿長……明天可以去試試量產了。”

……

第二天,在後勤部十幾人的注視下,林成才從一鍋煮過的黃泥中舀了一勺,又緊張地倒在一個草編的漏鬥裏,然後等待起結果來。

他當然該緊張,雖說本次量產實驗使用了實驗室測試出來的最佳工藝參數,但從實驗室到量產一向是會有很多奇怪問題的,誰知道這次會不會搞砸呢?

不過還好,隨著黃泥水的滲透,漏鬥表層的紅糖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白起來,林成才舒了一口氣。

這個草編漏鬥是昨天才編出來的,形狀和實驗室裏的三號漏鬥一致,容積正好是一鬥,也就是1/10石。

說起來“石”這個古代單位真是很有意思,它既是重量單位,又是容積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同時又等於120斤,不仔細區分會產生很多困擾。但實際上120斤谷子的容積正好是十鬥,這種把體積單位和質量單位通過一種物質聯系起來的思路,說起來和公制單位的一噸水正好是一立方米有些像。後世見了可能還會稱贊一句“勞動人民的智慧”,但現在這種粗糙的聯系帶來了大量的誤差,習慣了精確描述的東海人對此只想吐槽。

這之後就很無聊了,過了大概四個小時,林成才看看表,等了片刻之後,拔掉了漏鬥底部的草塞子,黑水流到下面的木桶中。等到黑水流完,又流出一些紅糖,他趕緊換了一個桶接住。

隨著流出的紅糖逐漸變白,最後成為黃白色的糖霜,圍觀群眾禁不住鼓起掌來。

林成才有些得意,又等了一會兒。等過了工藝規定的靜置時間,他拿起一個幹凈的勺子,從漏鬥中央開始,依次把白糖舀到旁邊準備好的按螺旋線排列的玻璃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