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新的建設 一 造紙廠(第2/2頁)

工業部派來一個叫祝天明的幫忙改進工藝。他剛剛看明白這套造紙流程,也沒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台小水車過來,用鐵制攪碎機代替人工搗料,效果還不錯,最後產出的紙細膩了不少。

其他漚料和蒸煮的過程或許能用化學藥劑縮短,但現在的東海商社還沒能力研究這個,祝天明只能帶著幾個勞工分組實驗漚制的方法,留待以後滿滿改進,現在先用規模換時間吧。

……

開業儀式過後,紙坊內部又擺出一道流水席來,請工匠和雇傭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頓。

酒飽飯足之後,張好文把四個造紙匠叫到辦公室中,一人發了一個紅包,然後說:“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開工了,此後就有勞各位了!”

“謝過東家”“自當出力”“東家客氣了”“包在俺身上”幾個工匠紛紛回道。

張好文隨後關心地問道:“如今我們工坊也能順暢出紙了,今個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產出兩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張紙,兩千刀差不多是東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張好文核算下來,工坊的生產成本不過一刀二十文,即使只賣五十文一刀,利潤也超過了以往從外地購紙倒賣的時候,而東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現在非常關心產量。

“呃,”為首一個姓陳的工匠有些為難,“東家,這兩千刀確實有些難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麽會這麽少?”張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試生產的時候他全程都跟著,私下也計算過工時,覺得一個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陳工匠扳著指頭說道:“回東家,咱工坊現在原料和人工都不缺,但是紙藥實在是沒多少。我們就帶了幾棵楊桃藤過來,試制的時候用了一些,其他的全種在地裏了,至少半年後才能用,還不知道這即墨地界能不能長,所以再急也出不了紙啊。”

所謂紙藥,就是某些植物的膠質,在抄紙之前加入紙漿中,將纖維攪勻粘連在一起,抄紙之後才能形成一張完整均勻的紙。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紙藥作物,某些地區特產優質紙,往往就是因為當地有某種特產植物可以產生優質的紙藥。

在北方,常用的紙藥就是楊桃藤,也就是獼猴桃的藤。陳工匠等人來即墨的時候帶了一批,又在紙坊旁邊種了幾畝,現在剩下能用的不多。

“嗯……”張好文思考著。他對造紙流程也算清楚,紙藥自然是知道的,但沒想到會這麽缺。“那麽,就沒什麽能代替的?這嶗山上什麽樹草都有,我估摸著該有些能產紙藥的吧?等等……如果不用紙藥會如何?”

陳工匠有些為難地說:“確實有些花草也能出紙藥,但難不成還能一個個試過去?老祖師都試過了啊,結果就是楊桃藤和黃菊葵最好。唔,不用紙藥也不是沒辦法,用漿糊也能湊合,不過效果要差不少。要是連漿糊都不用,那出來的紙就是一塊厚一塊薄,不成紙樣了。”

張好文眼前一亮,說:“反正沒紙藥也沒事幹,那你們就先用漿糊造一批試試。我再去問問東海人,看他們有什麽辦法沒有。”

……

四天後,祝天明拿著一張用漿糊做出的紙,在太陽底下左看看右摸摸,研究著有什麽不同。這張紙和之前用紙藥做出的紙相比,局部質量並不差,只是均勻性要差一些,透過陽光,能看出一處厚一處薄。

“唔,看來紙藥並沒有粘連作用,只是讓纖維分布得更均勻了啊。”他自言自語道。

隨後,他把陳工匠叫了過來,問:“郭師傅,你們就沒想過用什麽工具,手動將紙漿布勻嗎?”

陳工匠先是尷尬地糾正道:“東家,我姓陳,郭師傅是絡腮胡子的那個。”然後又回想了一下,說道:“我曾經見過有用碾子壓平的,不過那樣得一張一張壓,太費事,不如用紙藥,自然就平了。”

祝天明思索了一會兒,便讓陳工匠回去繼續用漿糊生產了,只需把紙做厚一些即可。這樣的紙不說寫字,至少包火藥已經夠用了。隨後,他帶著幾張自產的紙回到辦公室,掏了一支東海產的鉛筆出來,開始畫起了設計圖。

後來,祝天明聯合機械組設計了一套輥壓機,將特制的粘稠紙漿平鋪在草席上,經過輥壓機壓制成厚薄一致的紙片,之後簡單曬幹即可。

這樣的機制紙省去了紙藥,成本要低得多,質量卻比用紙藥時更好,很快就大量被東海商社收購,甚至銷往外地,成了東海一項著名產品,不過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