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天下一角

1259年,2月27日,濰州。

濰州治所,北海縣。

某間靜謐的雅室中,姜乾興“啪”地一聲合上一個裝滿了銀條的木匣子,面色不愉地問道:“張書記,這是什麽意思?”

張書記官輕輕把盒子撥到一邊,淡淡地說道:“沒什麽,這是鄭知州給的,他還說了,只要你帶弟兄們聽他號令,那麽再多一倍也不是不可以。”

姜乾興大怒,一拍桌子站了起來,喝罵道:“萬戶現在陷於賊手,鄭出人受萬戶知遇之恩,不但不想著為萬戶復仇,反而急著搶兵權?還有,張書記你,不是萬戶提拔,能有現在的位置?只要鄭出人一拋骨頭,你便跟上去了?”

張書記官輕輕地對他做了個“坐下”的手勢,面不改色地說道:“季青啊,我又沒讓你拿著銀子去投鄭知州。現在弟兄們剛從陣上下來沒多久,寄人籬下缺吃少穿,萬戶又陷了,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你若是為了給萬戶報仇,更該拿了這些銀子,安撫好弟兄們的人心,方可謀大事啊。”

姜乾興字季青,是姜家子弟,並非嫡系,不過能文能武,頗受姜思明器重,在姜家軍中做一個騎兵百戶。十天前姜家軍在膠水縣戰敗,臨危之時正是姜乾興當機立斷,帶領騎兵沖出去掩護,才成功帶領一千多潰兵狼狽返回了濰州,為姜家軍保存了可貴的種子。

不過濰州知州鄭出人將他們這些潰兵收容後,給他們供應了吃喝,本意卻是將這支精兵掌握住,好增加投向李璮後手中的砝碼。

這與姜季青的願望當然不同,他想的是立刻殺回膠東,將姜萬戶救出來。

這想法確實有些不切實際,不過心意總是好的。

張書記本來在濰州為大軍置辦糧草,聽到前方兵敗的消息,很是震驚,隨即就開始思考姜家軍未來的命運。他受姜思明的賞識,從一介小吏升至掌管大軍糧草的總備糧官,對此知遇之恩很是感激,也想著為姜家保住這支力量。但是前途不明,前方情況一概不知,姜家現在都不知道該由誰主事,他又能怎麽操作呢?只好假意先投靠鄭知州,想辦法為潰兵們多弄點裝備補給,再慢慢見機行事。

姜乾興見事情似乎有轉圜的余地,臉色轉晴,坐了下來,問道:“張書記,你可有甚妙計?”

張書記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說道:“首先,現在營中弟兄皆以你馬首是瞻,你一定要好好握住。先用銀子收買人心,再以你所學,將弟兄們重新編練行伍,然後……”

他正滔滔不絕地說著,門外卻突然傳來了傳令兵急切的聲音:“百戶,不好了,城外有大軍來襲!”

什麽,東海賊打過來了?

姜乾興和張書記對視一眼,都深感震驚。

上次打完這才多久,賊人不用休整的嗎?

姜乾興立刻站起來,取下兵器,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濰州營兵不能戰,還是得靠我們。走,先出去看看。”

張書記點頭,兩人很快出門,騎馬往東城門的方向趕過去。路上,聽到警報的商家紛紛閉門謝客,行人也急著趕回家去。他們高呼著讓行人避讓,一路橫沖直撞過去,走到半路的時候,還遇到了乘著馬車趕過來的鄭知州。雙方雖然政見不合,但在守城問題上利益都是一致的,很快打了招呼,一同奔赴城頭。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城外的軍陣雖然極為嚴整,還有著標志性的大鐵筒,一看就是東海賊的軍士,但他們穿的都是姜家軍的青色戰服,打得也是“姜”字大旗!

城外的護城河已經基本化凍,但是河水的流量仍然不是很足,河邊砂土中開始冒出點點嫩綠,帶來些許春的氣息。

一輛四輪馬車沿著城東的土路來到城門前,停在一箭距離外,兩隊衛兵向左右展開,端槍護衛起來。商務部的烏文成從車廂中跳了下來,伸了個懶腰,看了看墻頭嚴陣以待的景象,笑了笑,然後轉頭對著車上喊道:“範將軍,姜五君,我們到了,下來吧!”

……

姜思明得知自己的親人確實如同當初畢慶春在漣水所說的那樣,東海人對他們以禮相待、並未苛責,雖不富裕,但大部分都過得好好的,態度終於有了轉變,同意與東海人有限度地合作,簽署了《膠水兩岸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當然,管委會也不會真的放虎歸山。姜思明本人仍然留在即墨,與他的家人團聚後軟禁在一起,只是派了他的五弟姜思敬和親信範泰前往濰州,去那裏整編潰軍、清洗濰州官場,重新建立姜家在濰、密、莒三州的統治。

範泰此人在高密被高正打得心服口服,同時又對姜思明比較忠心,家人也在乳山縣,所以控制起來還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