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雙桅星火級 上

1259年,8月3日,膠州灣。

一艘嶄新的白色木帆船借著南風,自東而西飛快地沖入了膠州灣口。

這艘船首斜桅向前高伸著,顯得船體修長,但實際上的水線長度還是只有二十多米,使用的帆裝也是極富東海特色的塗有紅邊紅兩儀圖案的海翼帆,和普通的星火級似乎沒多大區別。但是仔細一看,卻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桅杆數量從三個減少到了兩個,帆面也更大了!

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細節差別還是不小,船頭由扁平的方形變成了尖銳的三角形,艉樓的位置整體後移,像個背包一樣掛在船體後部,前方甲板面積一下子長了不少,顯得船體也更為修長美觀了。

現在這艘船吃水不深,航速飛快,激起了附近幾艘小船的一片驚呼,船上的水手們也對著他們狼嚎起來。艉樓舵位上的鄭林大吼一聲,將舵輪猛地向右一打,前面的水手們也跟著他的指令配合地轉起了帆。

帆向急變,前帆向左展開,凹陷的海翼帆面兜住了南風,產生了一個順時針的力矩。後帆帆面轉到了與風向平齊的位置,海風流過帆面,左邊經過彎曲的帆面,壓力降低,右邊風壓如常,立刻產生了垂直於帆面的升力,這個升力相對於船頭方向偏左,通過桅杆作用於船體後部,同樣產生了一個順時針的力矩。

在船舵和前後兩道順時針力矩的作用下,船體在灣口劃出一道優美的曲線,以一個驚人的角度,急劇將航向轉到了東北方。

此時南風從帆船的右後方吹來。這種風向稱作“正順風”,前後兩座帆可以同時受風,而且既受風從後吹來產生的推力,又受風流過帆面時因前後壓力差而產生的升力,兩力疊加,使得動力達到了最大狀態。因此,船身飛快地提速起來。

水手們感受著海風和浪花,歡呼了起來。

鄭林把住舵,看了一眼船舷旁邊新加裝的水輪航程計和上面的離心測速附件。這是一套新的機械,前者將一個小水輪浸入水中,通過一套減速輪軸組測量行駛裏程。而水輪轉得越快,與系統相連同步轉動的離心錘擺得也就越高,因此可以帶動指針間接表示出航速。

他讀出上面的數字,興奮地拉住旁邊的梁恩喊道:“老梁,過十節了!”

梁恩是海洋部的股東。穿越前他本是讀的法律,但經常做些帆船模型在網上出售,對各類帆船結構了解得極清楚,穿越後自然也就進了海洋部之中。在闊馬造船廠的設計部中,總設計師周正茂主要關注於船舶本身的設計和建造,而梁恩不但對船熟悉,對古典武器也有較深的理解,因此在把船變成“軍艦”方面更為擅長。這艘改進版的雙桅星火級的設計過程,他就出力頗多。

他瞥了一眼航程計,笑了一下,得意地說道:“怎樣,我的這艘‘立春’夠勁吧?”

“夠勁,夠勁!”

鄭林一邊高呼著,一邊打著舵輪,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船只不斷傾斜,竟有了些玩遊艇的感覺。

就是這樣,在管委會為他們從南方帶回來的消息頭疼的時候,帶回了這個消息的鄭林,卻沒心沒肺地在新船上玩了起來。

這艘“立春”號是剛剛下水的最新一艘星火級,雖然總體設計仍然大體延續著舊星火級的樣子,但是做出了多項改進,綜合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幾乎可以算作一艘新船了。鄭林之前帶領船隊進港的時候,就看到了立春號在黃島軍港附近海試,當即就被勾得心癢癢,想上船看看。不過後來被軍改諸事拖著,直到今天才終於得了機會混上了船來過癮了。

這立春號的來由,還得從之前的小寒號說起。說來這小寒也夠倒黴的,工期忙的時候正值戰爭時期,不少材料都被挪用到別的地方了,先是把船底板給了霜降,又把船頭板給了寒露,桅杆也被陸軍拿去做成望台了,後來肋材也吃緊,工人又被金口工廠調去了不少,總之就是多災多難。

不光是小寒,造船廠的整體進度都因為戰爭而放慢了。之後的被海洋部寄予厚望的、尺寸放大到了三十米級別的大寒號也因此而延期了。在這種情況下,海洋部開了個小會,決定先滿足後面更大的大寒號的建造,小寒號就湊合一下,因陋就簡吧。

既然是破罐子破摔,梁恩幹脆就大膽地對小寒號進行了改動,半是出於減成本的目的,半是實驗新技術。

其中最大的改進就是桅杆減了一根,取消了尾帆,只留了兩根主桅,位置也相應地調整了。

這倒不完全是為了省料,而確實是改良。之前星火級用了三根桅杆,其實只是簡單沿用了之前福船的三桅設置,前兩桅是真正的動力帆,最後的第三桅上只有一面小帆,用來輔助船舵轉向。但實際上星火級有首斜桅和海翼帆,帆動力原理和福船的硬帆並不相同,所以第三桅的作用就有些雞肋了。之前就有過取消艉帆的想法,但出於慣性和可靠性的考慮,一直沒實施,小寒號上正好實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