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海州灣海戰 中

1259年,10月27日,海州灣。

東海艦隊等了半天,見益都軍終於動了起來,於是開始收錨升帆,迎了上去。

今天東海商社的海軍傾巢而出,抽調了八艘星火級來海州作戰,留守本土的只有寒露號和一些輔助船只。這幾乎可稱背水一戰了,一旦失敗就是全敗,一旦本土有別的海船偷襲也會有很大風險。但如今情況緊急,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益都水師,一旦被他們繞過山河防線登陸膠州腹地,那可就不是輕易能解決的狀況了,所以必須全力應對。

興亡在此一戰了……也沒那麽誇張。

如今又到了北風季,現在刮得是北西北風,對於向西南方敵軍所在行進的艦隊來說,正是動力最強的風向。但是這卻對海戰未必有利,因為這樣一頭紮進去,若是作戰不利反而不利於迅速脫離。

所以,領頭的大寒號並未直接朝敵軍撞過去,而是先向西南偏西的方向行進,留出了逆時針轉向的空間。

大寒號是現在東海艦隊序列中最大的作戰艦船,仍然保留了星火級的傳統設計,但是體型擴大了不少,長度增長到了30米,最大排水量提升到了350噸。當初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為了它好好爭搶了一番,最終被韓松搶去,用作了第一艦隊的新旗艦。

現在東海商社的火炮充裕多了,大寒號的甲板上布置了每側六個炮位,還在艏部中線位置有一個旋轉炮位。其中旋轉炮位和舯部的兩對側舷炮位裝了五門大號的龍吟炮,其余炮位仍是傳統的獅吼炮。

按說這樣的火力已經很猛了,但是韓松仍不滿足,在艉樓的內部艙室兩側又各開了兩個炮窗,平時用作通風透氣,戰時就收拾一下塞四門獅吼炮進去。除此之外,艉樓四角和首斜桅兩側也各架設了一門輕便的幼獅炮,沒有炮車,直接用鐵支架掛在船舷上,可以上下左右大角度轉動,極為靈活,用於攻擊近身死角處的敵人。甲板上也備了四門這樣的幼獅炮,平時不用,接戰前裝填好彈藥,戰時若是哪裏出現險情,就直接擡過去開火。

這樣一來,大寒號一共裝備了10門幼獅炮、12門獅吼炮和5門龍吟炮總共27門火炮,火力之猛甚至超過了組建之初的整個第一艦隊,實在是喪心病狂。

不過實際上,這大寒號定位有些尷尬,體積大了一小圈,裝貨確實多了不少,但炮位比起舊星火級也就多了兩側各一總共兩門而已。雖說噸位大了一些,開炮時穩定性會強一些,但現在的主力火炮獅吼炮的後坐力本來就不大,就算是龍吟炮也沒多大,所以並沒有多少實際效果。總體來說,作為戰船實在是沒多大優勢。

剩下的舊式星火級也差不多是類似的配置,艏部旋轉炮位安裝一門龍吟炮或長獅炮,甲板上和艉樓內共十四個炮位,大部分是獅吼炮,也有龍吟炮,各處角落填補十門幼獅炮,比起大寒號也就只少了兩門炮而已。

倒是新式的雙桅立春號表現亮眼,因為艉樓後移了一段,所以甲板上多了一對炮位的空間,艉樓也加裝了四個炮位,總體炮位數量和大寒號是一樣的。而且立春運動更靈活,現在又是第二艦隊的旗艦,所以武裝比較特殊,主要裝備了一種試作的“幼龍炮”。這種炮使用與龍吟炮相同的100mm口徑,身管卻比較短只有10倍徑,鑄鐵制造,全重300kg。幼龍炮和獅吼炮重量差不多,動能也沒高多少,遠距離不容易打準,但近距離對薄船板的毀傷效果更強,打霰彈也更威猛,所以先裝在船上試用一下。這種炮體量小,生產簡單,可以用舊設備鑄造,很快就鑄了一批,但由於是第一次實戰,海軍怕出什麽狀況,所以只有立春號裝備了,排在戰列線末位,準備看情況補刀。

當然,這麽多火炮,需要的炮手數量也是驚人的。海軍不可能擠出這麽多人來,雖然跟陸軍炮兵有了合作協議,但現在還沒訓練出來呢,只是挑了少量本來就會水的炮兵上來幫忙。這樣一來炮組就只能減配了,一般是兩三門炮配一個裝填組,一艘船再配若幹個射手,射手在甲板上走來走去,選擇合適的火炮操炮瞄準射擊,裝填組看到哪門炮發射了,就跑過去裝填。

這樣的配置雖然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盡可能將火炮利用了起來,但也必然會產生混亂,為此炮手們少不了訓練和背條例。不過之前訓練的時候,有個炮手發明了一種標識方法,在裝填好的炮車上插一個小旗子,開火之後,炮車震動,旗子自然就落下去了,裝填手只要看到哪門炮沒插旗,就知道該去裝填了,流程清晰了很多。

海洋部為此對他進行了特別表彰,軍銜還晉升了一級,這套方法也稍稍改進了一下,把小旗子固定在了炮車上,設置了一個旋轉機構,拉起來之後旗子被一個小卡榫固定住,開火之後受後坐力影響自然向前滑倒,方便了不少,連安全部參觀之後也覺得不錯,學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