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是大汗,也是皇帝(第2/2頁)

此時忽必烈尚未將他政權定名為“大元”,但是這份詔書,已經種下了這個種子。

當月二十七日,忽必烈指責阿裏不哥謀反,緊接著大赦天下以市人心。

新生的忽必烈政權,看似繁花似錦,實則內憂外患。

外患自然在於他的胞弟阿裏不哥,此人糾結了大部分的傳統蒙古勢力,準備與他爭奪汗位,極為難纏。當初成吉思汗和窩闊台兩任大汗對有功之臣和子弟大分封,在蒙古高原兩側產生了兩個貴族集團,也就是大興安嶺一帶的東道諸王和西域的西道諸王。如今西道諸王大多支持阿裏不哥,而東道諸王支持忽必烈,形成了危險的分裂局面。

更西邊還有一個西征未歸的旭烈兀,暫時還未表態支持哪一方,不知是對汗位沒有興趣呢,還是準備做漁翁呢?

而內憂就更嚴重了。蒙哥汗之前大舉攻伐南宋,看似打得不錯,勝利一個接一個,實際上大大透支了北地的國力。為了獲取資源大肆征發民力,生產被耽誤了不說,還產生了大量逃亡現象和民亂,因此今年的生產和稅收情況很不樂觀,不知幾年才能恢復過來。更別說還有遺留的世侯問題,各地世侯越來越龐大,眼看著就尾大不掉了。

但忽必烈畢竟是一代雄主,在這樣極端不利的環境下,果斷在內政、軍事、外交三條線上同時大刀闊斧地決策,以應對當前局面。

在內政上,他大量啟用漢臣,前往各地精心治理,與民休息、恢復生產,準備戰略物資,還采納了王文統的提議,籌備發行北地版本的紙鈔。

在軍事上,他先是讓各路世侯的軍隊返回駐地休養,準備來年再戰,但卻把這些軍隊的精華部分都留在了開平和燕京附近,組成了一支精銳的“武衛軍”。

冷兵器時代的尖兵,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而這就需要充足的營養。但這時候能獲得充足營養的都是什麽人?不都是大戶人家的子弟嘛!所以他這一手,不但增強了中央的勢力,還把各世侯旗下豪強的子弟收為人質,有力地加強了對世侯的控制。只有益都李璮,從來就沒往其他地方派出過軍隊,所以忽必烈也就沒辦法拿這招對付他。

在外交上,他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為了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決定先與次要對手和解。

在西方,忽必烈派出使節,封旭烈兀為“伊爾汗”,封國就在他新征服的波斯和中東地區。這一手的效果很明顯,果然旭烈兀是個沒多大野心的,覺得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與其冒著大風險去爭奪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還不如老老實實做個伊爾汗呢。於是他拿到這個位置之後,立刻就轉而支持忽必烈了。

在東方,高麗世子王倎原先在燕京做人質,已經滯留三年之久。此時適逢老國王去世,於是忽必烈采納廉希憲的建議,將王倎送歸高麗,與高麗結束敵對狀態,從東線收縮兵力加強中央的防禦。同時,忽必烈還向他的重要支持者親王塔察兒讓渡了一些權力,允許後者將勢力範圍向遼東擴張,既收買了塔察兒,也減輕了東北方向的軍事壓力。

在南方,忽必烈派遣他的心腹重臣郝經為國信使,希望與南宋和談,互市通商,順便要點歲幣,以減輕軍事壓力、擴大財政收入。為了表示誠意,他還要求李璮停止向南進攻,在漣水開設商市,允許南北來往。當然,這策略其中肯定也有壓制李璮的成分。

三面收縮,便可集中力量向北,解決阿裏不哥這個弟弟的問題。一旦搞定了內亂,集中東西兩道蒙古王爺的力量,十萬蒙古鐵騎再次出山,那剩下幾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而拖延時間主要還是看與南宋的和議,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郝經身上。

郝經在忽必烈旗下一直以老好人著稱,是典型的鴿派,在南宋也頗有名氣。忽必烈派他去和談,顯然是在釋放善意。

但是,看郝經不爽、或者不希望和談成功的人,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