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入長江(第2/2頁)

如此一來,李庭芝升級軍備,東海商社賺錢,朝廷官員既有了實惠又有了政績,三方得益,如何不好呢?

當然,即使以東海商社的生產力,想在短短幾個月內做出五千套也是不可能的。這次先用定期船送了一千套過來,送到臨安,給朝廷驗過之後,再和軍器監仿制的五百套一起,送去揚州給李庭芝。

呃,這種明目張膽的山寨行為雖然讓東海人很不爽,但也拿朝廷沒什麽辦法,大宋又沒有專利法,總不能去控告賈似道吧?而且這時候確實也能看出大國的底蘊了,就算工匠手工仿造效率極低,算下來一人要一兩個月才能做出一件,但朝廷可是能一下子拉出幾百上千工匠同時開工的,硬生生把產量堆了上去,簡直要羨慕死東海人。

這些仿制品不能說差。軍器監仿造不出那一整塊的胸甲,但用好鐵鍛成長窄的板條,再將這些板條拼在一起鍛成穹殼形狀,倒也有模有樣,只是沉了些。仿制出的弩中甚至是有不少精品的,因為生物復合材料用作弩臂其實並不比鋼片差,只不過成本高罷了。但偏偏南宋已經有成熟的傳統軍工業,並不缺乏這些材料,只要仿照東海弩改進握柄、肩托等裝置就行了。只是他們做出來每一件的尺寸、形狀都略有差異,質量穩定性也不夠好,沒有東海弩那般整齊劃一的高度一致性。

……

冬至號出海後,魏萬程拿著令牌與寧海軍的兩艘小型戰船匯合,再一同北上入江。

本來,這些軍械由朝廷自己運輸即可,可以走內陸運河從臨安一直到揚州。但一來東海商社要派人過去做技術指導,二來魏萬程也覺得這是個開辟長江商路的好機會,所以主動請纓負擔了送貨上門的任務。這兩艘小船是他疏通關系請上面派過來的,可以引路兼擋住沿途的牛鬼蛇神。

秋分前後,沿海多台風,這年頭又沒天氣預報,所以三艘船沒敢走外海,一直沿著海岸前進。他們晝行夜泊,走得小心翼翼的,中間還遇到了一場小雨,直到第三天才到了長江口。

此時的長江口少了近千年的沖積,看上去很是寬闊。江南岸倒是和後世區別不大,但是江北岸少了好大一塊,後世啟東市所在的地方現在是一片大海,巨大的崇明島現在還是幾個獨立的沙洲沒連在一起,整個江口幾乎和杭州灣差不多大。

這麽寬闊的一片海域看似平靜,實則危機四伏。其一風向多變,其二兩水交匯,水下經常有奇怪的暗流,其三因為泥沙堆積,常有意料之外的淺灘。這三條單獨拿出來,都不算什麽大問題,但是結合在一起,那可就慘了,你想控船避開險灘暗流,結果風向突然一變,把你的船直接吹了上去,可真是欲哭無淚。

這段水域,每年不知道要吞噬多少船下去。明末鄭成功帶領海船隊入長江,曾經就在這裏折損了不少。就算是後世那些發動機驅動的鋼鐵船,都經常在這裏失事。這也是之前東海商社一直未涉及近在咫尺的長江航路的原因,直到今天有寧海軍的船帶路,才敢過來。

前面的戰船劃槳在附近遊弋了一圈,探明水文,其中一艘打出旗號,冬至號便跟了上去。現在大體刮得還是東南風,逆水而不逆風,雖然慢了些,但還是能溯江而上的。

隨著船只向西方深入長江,海水變成淡水,吃水略略深了一點。兩邊的陸地和水中的沙洲也接連出現在眼前,不時有船只從周圍經過,大多是平底的沙船,但偶而也有一二大海船,不知是怎麽跑進來的,可真是藝高人膽大。

魏萬程跑上了艉樓,拿起望遠鏡對四周觀察起來,眼中似乎冒出了金光……不,他看見了真正的黃金,一條財富流量幾乎與當前整個世界海洋貿易相當的龐大水系,真正的黃金水道!

“要是我們能在這裏拿下一個據點,逐漸向內陸深入……那將是多麽光明的未來啊!”魏萬程放下望遠鏡,對著旁邊的李濤鼓動道。

李濤緊張地看著前面的兩艘船和冬至號旁邊的水面,頭也不擡地吐槽道:“得了吧,還是先想辦法培養一批能進長江的船和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