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大變局

1262年,壬戌,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中統三年,東海商社登陸第八年。

大年初一,在這個萬家歡慶的日子裏,這一個注定不平靜的年份從一開始就不平靜了起來。因為,蒙古人在漢地冊封的最大世侯、忽必烈擢升的江淮大都督、積威山東三十年的益都行省李相公,也就是與東海國亦敵亦友的李璮,正式舉出了反旗,背蒙投宋了!

無數風雲將由此而起。

……

中央市,管委會大院。

“……海洋部已經調撥了三艘星火級前往淮河口雲梯關附近,接引李璮的運輸艦隊。然後安全部也要再調一個營去東海縣,以便盡快接管海州。”

“兵力夠用嗎?”

“現在是沒問題的,而且初七就是立春了,到時候新一批訓練兵入伍,最老的第一批義務兵退伍。我們可以動用兵役法案,延遲他們的退伍,這樣就一下子多了兩千多兵可用了。”

“嗯,很好,但還沒緊迫到那個時候。這可是第一批義務兵,正是我們立信的時候,要是隨隨便便就不讓人退伍,以後還怎麽招募新兵?就讓他們按計劃退伍,進公社領田安頓下來。如果有需要,過陣子再征召上來也是可以的。而且,即使不征召他們,讓他們在公社裏把其他社員編練起來,成為民兵,對於加強我們的本土防禦也是很有用的,前線可以抽調更多的機動兵力了。”

“就這樣,還是按計劃走吧,別被李璮把我們自己的節奏打亂了。根據統計組最近的情報,益都和濟南那邊還沒有異象,形勢對我們有利。不過我們這邊也要盡可能準備了,各自都回去整理一下,三天後初四日召開全體大會,協調一下進入戰時狀態的時機。同志們,努力吧,這將是我們到來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了解。”

“了解。”

“說起來,歷史上李璮不是二月份才行動的嗎?為什麽現在這麽早就動了?”

“呃,不是我們鼓動的嗎?”

……

去年秋後,忽必烈休養了一年多之後,終於做好了與親弟弟阿裏不哥決戰的準備。

十月份之後,秋高馬肥,他接連發出命令,征召各地世侯,包括亳州張柔、歸德邸浹、睢州王文幹、霸州解成、張榮實、東平嚴忠嗣、濟南張宏七位功勛卓著、實力雄厚的漢軍萬戶,帶領部下前往開平待命,又大備糧草,召集了以親王塔察兒為首的東道諸王和各附庸部落,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軍團,會聚漠上,試圖與阿裏不哥一決雌雄。

在這個背景下,蒙古朝廷在漢地的機動軍力差不多被抽調一空。尤其是李璮的死敵濟南張家,由於對蒙古人一向忠心耿耿,所以出征時也最為賣力,幾乎沒什麽兵力留守。

對於李璮來說,還有比這時候更合適的造反時機嗎?

在歷史上,他正是瞅準了這個機會,正式投靠了宋朝,舉旗造反。不過,他其實是誤判了形勢,認為忽必烈討伐阿裏不哥必然是個曠日持久的征程,所以並不急著行動,而是想等著大軍走遠一些再發動,所以直到62年正月底才把在燕京做質子的兒子李彥簡接回來,二月初才正式起事。

但是實際上,忽必烈的大軍在十月份集結,十一月就跟阿裏不哥打了一仗,憑借在漢地鍛煉出來的漢軍精銳,輕易地勝了一場。不過阿裏不哥也沒傷到元氣,只是率部下逃走了。按照草原上的規矩,這就到了冬季,不能打仗了,所以忽必烈也把軍隊收整到開平和燕京附近,準備過了冬天來年再戰。

結果,大軍一回家,正好就遇上了李璮造反,於是順理成章就拉了過去……

後來李璮被圍困在濟南城,沒幾個月就兵敗投水了,各地蒙軍在他身上好好刷了一番戰績。翻翻後世的《元史》看看,列傳裏的元初人物有一大半都曾經在征討李璮時立過功,也是沒誰了……

東海人對這場戰役不可能了解到每一個細節,但是大體流向還是能歸納出來的,所以一邊在暗中備戰準備做個漁翁,另一邊也在遊說李璮早些發動,趁忽必烈反應不及的時候先打一個好點的戰略態勢出來。

李璮部分接受了這個說法,開始提前備戰,收買軍械、準備糧草。但也沒太早發動,因為冬天山東主要河流都封凍了,蒙古鐵騎可以長驅直入,這樣他怎麽應付?所以一直等到年底,暗中籌備完全之後,才如離弦之箭突然大舉行動起來。

……

1262年,1月3日,淮河北岸,漣水。

“腰刀首帕從軍,戍樓獨倚間凝眺。中原氣象,狐居兔穴,暮煙殘照。投筆書懷,枕戈待旦,隴西年少。歡光陰掣電,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