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征召!

1262年,1月25日,立春第18日,崇明島。

“好嘞,右邊的,再加把勁,好,停!”

一艘“河”級淺水炮艦在觀察員的指揮下,左右挪移,輕松泊入了崇明港的碼頭。

崇明島現在的情況相比60年被劫掠一空的慘狀好了很多。東海人占據了這座島之後,大致上仍然延續了之前海盜們“自由、開放”的原則,對各地“商人”在島上自發的建設和貿易行為毫不幹涉,只收取少量的停泊費並提供最基礎的治安服務。

如今,島上的繁榮程度雖然未恢復到歷史最高峰,但也有了五六分熱鬧,碼頭上此時停著三十多艘大小船只,岸上人流湧動,也算有生氣了。

東海商社現在從崇明島獲取的利益,主要是在這裏開設的商站獲取的利潤,還有一個曬鹽場出的鹽。嗯,這裏產的鹽是“官鹽”而不是“私鹽”,直接用相對低廉的官府采購價賣給李庭芝,省去了很多渠道上的麻煩,雖然利潤不如私鹽那麽豐厚,但是生產成本低,生產量大,總利潤還是有不少的。

為了維護商社在這裏的利益,海軍在島上建設了一個四角小型棱堡,駐紮了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和五艘戰船,其中有一艘淺水特化型星火級“大暑”,三艘普通沙船,和一艘最新的河級淺水動力炮艦“墨河”。

河級淺水動力炮艦,源自於闊馬造船廠的“項目D”,於61年二月份匆匆定型,在黃島區代工,半年後就下水了第一艘,也就是這艘墨河號。墨河是即墨縣的一條河流,水量不大,這艘船正是在這條淺河裏成功完成了試航,證明了自己的通行能力,才得了這個名字。

正式投產的墨河號和當初梁恩的構想大差不差,長27米,寬5.5米,最大吃水1.3米,外面看著尺寸不小,但排水量實際上只有一百噸左右。說來也有些遺憾,它作為一艘只能在內河和近海用的船,卻是東海海軍第一艘完全為軍事目的制造的專業戰船,真是讓那些整天想著與風浪搏鬥的家夥羞愧啊。

船體仍然是常見的沙船船型,稍加改進,主要是用厚杉木肋骨加強了結構(柞木需要長期陰幹,產量不夠,為了盡快生產只能先湊合著用易加工的杉木了),以承受更強力的火炮沖擊。但是甲板以上的部分與沙船有了很大區別,船舷板高高升起,足足有一米六高,中間開有一個個炮窗,頂部又覆蓋了一層甲板。這雙層甲板圍出了一個可以安全開炮的空間,也就是海軍們一直日思夜想的所謂“炮甲板”。

炮甲板每側可以放置七門龍系列的火炮,火力驚人,相比星火級也不差了。不過尷尬的是,這船比較窄,若是全裝龍吟炮的話空間就很局促了,因此是龍吟炮和短一截的幼龍炮交替布置的,每門炮都和左、右、後三門鄰炮是不同型號。有些遺憾,但對付典型目標還是夠用了,而且不僅這層炮甲板,頂上那層露天甲板同樣可以裝配火炮。只是這型船吃水淺穩性不足,故放不了重炮,只放了五對獅牙炮。倒也不錯了,這船是設計用於內河作戰的,而內河狹窄,避免不了接舷戰,射速快的獅牙炮正適合這樣的場景。

綜合來看,這型船稱得上火力強大,但也是意料之中的。這型船真正革命性的地方,不在於火炮,而在於人力驅動的螺旋槳!這讓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風力的限制,在小範圍內具備了高度的機動性!

現在整艘船的船體被炮甲板分割為上下兩個艙室,上層是炮艙,而下層的底艙是“動力艙”,除了必要的壓艙物,就全是“動力裝置”了,可以容納最多四十八個“動力源”一同踩動腳踏車,通過皮帶驅動頭頂的天軸轉動。天軸位於水線之上,伸出船尾後再通過一根豎向的傳動軸驅動水線下的外置螺旋槳,規避了防水的問題。

出於制造簡便的考慮,量產的河級沒有采用規劃的雙螺旋槳,而是只用了單軸單槳,結構大幅簡化,生產性更好,但多少也影響了推力。因為雙螺旋槳的總面積會比單槳大一些,而功率相同的情況下,槳葉面積越大推力也越大,相應的極速會低一些,但也無所謂,更適合人力驅動這種低速的工況。不過說實話,就人力這種低功率的動力源,再怎麽折騰也就是半斤八兩,差不了多少。

當然,河級仍然裝備了首斜桅和兩根主桅。實際上,大部分場合下它的主要動力還是風帆,人力只是關鍵時候的輔助。

一個人常年勞作的人大約可以持續輸出200w的功率,短時間內的爆發功率可以達到500w以上,也就是說理論上動力艙48人的輸出功率在9.6kw至24kw之間,當然運行中免不了有折損。實際上,在不動用風帆的情況下,單靠人力,河級在靜水裏可以達到四節出頭的巡航速度……也就比走路快不了多少,不過考慮到這些人驅動的是艘一百噸的大船,也算可以了。如果全力踩踏的話,這型船可以達到七節的極限速度,呃,雖然仍算不上快,但別忘了這是不依賴風帆的速度,在水上追逐中,這點主動速度是極為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