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沭水航路

2月1日,海州,沭陽縣。

波光粼粼的項碩湖中,墨河號和五龍河號乘著東北風,緩緩靠近湖西岸。不過多時,幾艘小船從西邊駛來,一人上了墨河號,對高川回報到:“報告!少校,西邊沭水已經探測過了,二十公裏內皆可通行!”

高川點點頭,說道:“好,那這就出發,今天進駐沭陽城!”

海州與沂州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公裏,但是水路交通線卻要長上許多。

沂州有兩條大河南下,西側為沂水,東側為沭水。這兩條大河也是有名的“害河”,經常泛濫,經常改道,給沿岸人民帶去了沉重的災難,一直要到新中國時期才算被治理好。

當前,它們的水路也與後世不同,走向恰如一個“兒”字形。左邊的沂水南下之後,直接經邳州向西南匯入黃淮水系,要到明朝時地方官瞎折騰,才會如後世一樣拐向東與沭水匯合。而沭水南下之後,沒有直接向東進入海州灣,而是向西南拐了個大彎,在宿遷東北向東轉向,經過沭陽縣南後一直向東北流,在沭陽東北方的窪地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項碩湖”,然後又流向東北,在海州城附近的朐山南側入海。

這西沂東沭兩條大河雖然距離很近,但卻沒有直接相連。這樣的情況下,想從海州走水路去南面旅旅部所在的沂州就有些麻煩了。如果想一路乘船過去,那就只能進淮河轉沂水北上,這條路太繞,還要通過蒙軍控制的邳州,並不是個好選擇,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東邊的沭水流域想辦法。

軍需後勤處規劃了兩條路線。甲線距離較短,是在海州儲備物資後,派小船沿海州西北方的大沙河上溯約五十公裏,然後卸貨,將貨物走陸路轉運到沂州。這條路線差不多是在海州和沂州間畫了一條直線,後世建國初開挖的分沂入沭工程和新沭河就是從這條路走的。

相比完整的沭水路線,甲線省了一百五十公裏水路,多了二十五公裏陸路,不過嘛,這二十五未必就比那一百五十成本低,而且其中要多次水陸轉運,很麻煩……所以還有一個乙線方案,就是派較大的船只進入沭水,然後拐個彎前往沂州。

高川他們現在走的就是這個乙線,一來探查一下航運的可行性,二來也是控制沿岸要點,防止敵人利用這條水路襲擾沂州和海州。

他帶的這兩艘河級都是不怕淺水的平底船,按理說不需要這麽小心,不過現在枯水期還沒完全過去,某些航段連0.8米水深也不知道有沒有,他又寶貝著這兩艘新銳戰艦——它們不怕沙,但不是不怕礁石啊!所以還是事先派出小船,偵察前方水文。

眼看著已經出了項碩湖,前面沒多遠就是沭陽縣城,只要沒什麽意外,今天就能控制這座沭水邊上的城池了。

沭陽是海州四縣之一,其他三縣為東海、懷仁(金改為贛榆,以後也沿用此名,但懷仁是宋名,政治正確)、朐山,都在海邊,只有沭陽深入了大陸。

金丹計劃實行之後,東海商社對海州的政策也悄然發生轉變,從視之如雞肋轉向了主動吞並,至少也要把沭水圍出來的這一圈控制起來。淮北一帶盡是上等的灌溉平原,但是因為戰爭的原因地廣人稀,在現在的東海人眼裏正是絕佳的地盤。而且法理上這是大宋朝廷劃進了東海軍轄區的地盤,不要白不要。反正就算他們不要,南宋也會占去,然後又被蒙古人搶走,為何要這麽白白浪費呢?土地有德者居之啊。

如此一來,位於海州西南角的沭陽,戰略地位就很重要了。

沭陽南邊就是淮安,前不久還是戰爭前線,歷年來反復拉扯,所以沒太多居民。不過之前李璮駐屯了不少兵馬在這裏,也在這裏開辟了不少屯田地。如今城外隨處可見大塊大塊的麥田,過幾個月就成熟了,當高川他們到達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一片青苗的景象。

李璮起事之後,把沭陽的大部分兵力都帶走了,沭陽城也為之一空,所以東海軍接管起來並不費力。城中還留有不少帶不走的糧草,倒也是個意外收獲。

河級居住條件很是憋屈,因此高川放了大部分人上岸去城裏益都軍留下的軍營過夜,只留一小批在河邊圈了個小營地看守船只,倒也一夜無事。

麻煩的是第二天。

2月2日,立春第26日,沭陽。

天亮後,高川派了幾個小隊去周邊轉了一圈,收集一下情報,如果沒什麽問題,就繼續北上了。本以為這次偵察不會有什麽狀況,但沒想到,還真遇上了狀況,一個小隊在沭水南岸發現了一幫宋軍,於是趕緊回來報告。

高川接獲報告後,一邊腹誹著“怎麽這麽快”,一邊派朱涇帶人去問問情況:“帶一個班,去問問他們是哪個部分的。等等,提兩箱酒,先送過去,你先客氣一下,他們要是客氣,那正好,若是他們不客氣,那你也要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