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忽必烈的憂郁

1262年,7月25日,立秋13日,開平。

開平皇宮之中,仿造江南園林的形式,從流經開平城外的灤河引水入城,又運來山石,構成了一副雖然有些不倫不類但總歸是有山有水的景觀。如今盛夏剛過,園林之中依然樹木繁茂,花草盛開,是壩上草原難得的絢爛景象。

不過,今日,在這座美麗的園林之中,響起的不是優美的琴瑟之聲,而是刺耳而不諧的爆鳴聲!

“砰!”

一聲巨響過後,忽必烈不待硝煙散去,就急切地朝靶場中央硝煙最濃烈之處走過去,他身邊的幾個怯薛趕緊跟上,省得他們的大汗遇到什麽意外。

“怎樣了?”忽必烈對著正在俯身查看一門銅制長筒的王青問道,“可是成了?”

王青臉上笑開了花,連忙命人將十步之外的一個木靶擡過來,指著上面的一個大洞說道:“啟稟陛下,成了!”

王青是宋朝降將,在四年前忽必烈南下攻鄂州的時候投誠。當時,王青指揮一個步兵方陣,操作宋朝特色的強弓勁弩,給蒙軍造成了不少麻煩,因此也給忽必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投誠之後,忽必烈就命他帶領匠戶仿造宋式的神臂弓、柱子弓等物,並在出了成果之後,很慷慨地將他任命為中央直屬的武衛軍一部總管,命他教導士卒練習步兵射弓之術,強化武衛軍的步兵力量。

經由此事,我們至少能得到兩個結論。其一,宋軍雖然在戰役層面上不敵蒙軍,但是在細節的戰術層面,依然有一些能與蒙軍硬撼的野戰部隊,只是缺乏配合,無力回天。其二,蒙古人善於用人和學習,即使是手下敗將也會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這也是他們之所以能征戰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青剛才演示的,是一門簡陋的銅質火銃,形制上還非常粗糙,是一個銅鑄的圓筒,不大,約二尺長,口徑約一寸,作為一門兵器來說還很不成熟,但無疑有著重大的象征意義,因為它是蒙古勢力自制的第一批單兵用身管火器之一!(之前還有更多的實驗品,這並不是真正的第一個)

這場戰爭,從東海軍介入以來,蒙軍就不斷失利,但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們從戰場上獲得了不少火槍和火炮的樣品。這些犀利的火器給擅長學習的蒙軍將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第一時間送回開平,請忽必烈過目。忽必烈作為一代雄主,自然也在第一時間發現了它們的價值,立刻就著人開始仿制了起來。

正巧,王青之前在仿制弓弩的工作上表現不錯,而且遠程火器和弓弩的用法也有相通之處,所以忽必烈就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托給了他。而他也果然不負皇帝之托,雖然完全無法復制東海軍用的正品,但是很快就用帶人用銅做了一批實驗品出來。

後世發現的最早的火器,是元至順三年(1332)制的銅火銃,之前肯定還有更早的試制品,只是沒有出土文物罷了。這說明,現在的蒙古朝廷想做出火銃來,是完全沒有技術難度的。可能是因為趨同演化,或者說是在近似的技術條件下會產生類似的思路,王青他們即使有東海軍的成熟樣品作為借鑒,但是由於無法復原如此細長的鋼管,只能隨著現實條件進行妥協,所以他們做出來的銅火銃看上去與東海火槍差距甚大,反倒跟歷史上的火銃有些類似,只是外形更修長些罷了。

不過,效能雖然不足,但是原理並無二致。從0到1這個最困難的門檻已經跨過去,以後就只剩下把1做到100了!

忽必烈看到木靶上的深孔,大喜過望,立刻說道:“幹得好!有賞,統統有賞!記下來,賜王青素金符,另賜銀符五面,賞給有功匠戶!”

王青立刻狂喜,俯身謝恩。

這金銀符制度是從遼以來草原民族愛用的一種獎勵制度,類似於後世的榮譽勛章,賜予有功將領佩戴。蒙古符牌大致分為金符、素金符、銀符三種,剛才賞給王青的這枚素金符一般是四五品高級將領或文官才能佩戴的,表明了忽必烈對他工作的充分肯定。

忽必烈把他拉起來,從銅火銃附近的桌上拿起一把東海風暴火槍,又取出隨身攜帶的一把東海白虹手槍,問道:“王卿,你給朕說說,你們什麽時候能將這樣的火槍做出來?”

看到這兩把東海精品,王青不由得尷尬起來。

若是水平接近,那還能吹吹牛,但現在實在差距太大,他只能如實答道:“稟陛下,這,這東海火器實在太過精良,槍身用的都是絕頂好鋼,各部件也如渾然天成一般精細,不知道是何方名匠做出來的,臣實在是難以企及。尤其是那發火用的所謂‘火帽’,臣和臣屬下的匠戶是想破了頭也沒弄明白是怎麽做出來的,所以想做出那般的火器,就是再給臣十年,也未必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