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忽必烈的嘆息

一連串問題拋過來,內侍有些應接不暇,只好先答道:“稟陛下,郝學士是從海路到了灤州,見了灤州的阿海元帥。現在元帥已經著人帶他走水路來開平了,還在路上,估摸著明日才能到開平,只是用快馬先來報信。”

灤河發源於壩上,南流經平灤路入海,開平就修建在灤河的旁邊,所以開平和灤州之間其實是有水路可通的。雖然運力不太足,但是小批量通行是很方便的,郝經要去開平見忽必烈,最近的路線就是走灤河。

這也是當初忽必烈選擇開府開平的原因——既水草豐美,又可通向外界。同時這也是他之前要第一時間控制住平灤路的李南山的原因,實在是因為灤州就是他的家門口啊!

“是這樣啊……”忽必烈有些失望,但很快正色過來,“也罷,你速速著人準備典禮酒宴,朕明日要請郝先生喝酒吃肉!”

內侍立刻應命忙活去了,忽必烈搓著手,激動難耐。

他對郝經是很敬重和器重的。當初郝經在南宋被劫,他可是勃然大怒,差點就要興兵討伐,要不是後來阿裏不哥搗亂,說不定真就打過去了。失去郝經之後,別的謀士用起來總覺得不合心意,現在諸事不順,更令他懷念起郝經來。雖說即使他在,未必也會有什麽好辦法,但距離總是產生美好的想象不是?

而如今,郝經居然真的回來了!

不過激動過後,等他冷靜下來,又不禁開始理性思考了起來:“等等,這是怎麽回事?郝先生之前是出了什麽事,南邊不是說他遭了海匪了嗎,怎麽又平安回來了?這後面會不會有什麽陰謀?”

他的疑問很快得到了解答。

郝經一行人到達灤州後,先是走水路乘劃槳快船進入燕山山脈,然後並未繼續沿水路慢騰騰的上溯,而是在途中的驛站取了馬,騎馬沿著河岸急進。他們一路換馬,最後比預期要快得多,在驛路使者報信之後的前後腳,當天傍晚就進入了開平,並且迅速沐浴更衣,在夜中就急匆匆地拜見了忽必烈。

……

“原來是這樣,是東海人將你救去的……等等,真的是他們‘救’的嗎?”

見到郝經之後,忽必烈是又驚又喜,當即設宴款待,並拉著他熱切地問起他這兩年的經歷來。郝經也是感慨萬千,不止從何說起,只能匆匆將事情簡述了一遍。

“我也有所懷疑,說不定這中間有什麽關節,但我始終想不通,他們為何要這麽做?最後也沒什麽確證,所以我也不好說。不過,陛下,我這次能重歸開平,確實也是因東海國的助力,是受他們所托而來。”

“什麽?”忽必烈看著郝經的眼神突然驚疑不定起來,“你受他們所托?”

郝經站了起來,深深鞠躬行了一禮,堅定地看著他,目光之誠摯甚至讓他有些羞愧:“既是受他們所托,但同樣也是為了陛下,為了天下!濟南戰局徒耗無功,天下疲敝,內外又有強敵環視,還請陛下為天下計,允諾東海國的求和!”

忽必烈一驚,但言語中又帶著一絲激動:“什麽,東海國求和了?”

郝經點頭,又取出一份文書,給忽必烈念道:“正是如此,他們的請求如下……”

忽必烈連忙豎起耳朵聽起來。

東海人的條件差不多是劃河為界,南北清河以西為蒙古統治區,蒙古人需要把兵力從東邊撤出來。或者說,東海人“允許”他們在付出一定代價後,把一部分兵力撤出來。另外,忽必烈的朝廷還需要承認徐、宿等州為宋朝領土,不再南攻,開邊互市。

這麽個和約,基本上就是讓忽必烈承認這次戰爭宋朝一方所取得的所有戰果,他自己所能得到的,只有撤出一部分軍隊和重整旗鼓的機會……

這個條件對東海人來說多少有些放虎歸山之嫌,但是沒辦法,他們也沒別的條件能跟忽必烈交換。對於他們來說,最差的情況不是和談時少賺多少,而是和談不成,戰爭曠日持久地打下去,不得不時刻防備蒙軍的突襲,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他們威逼濟南的蒙軍卻不攻,就是把他們扣作人質,用於跟忽必烈談條件。其實也談不上什麽放虎歸山,蒙古人少了這幾萬兵也能再拉一批新的,可“現代戰爭”所需要的火器可不是能隨便變出多少多少來的了。

不過,在他們看來,這個條件很寬松,但在敵人眼中看來,可就是苛刻無比了。

等郝經講完,忽必烈嘆了口氣,說道:“他們哪裏是求和,是要求朕投降啊。”

郝經放下文書,問道:“陛下,難道現在朝廷還能繼續打下去嗎?”

忽必烈略微有了怒意:“但是朕要是就這麽認輸,豈不是一步輸步步輸,現在他們只有半個山東就這麽了得,以後拿了整個山東,還怎麽制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