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入關

1262年,7月25日,立秋13日,滄州,樂陵縣。

清剿完一幫匪徒後,耶律古乃帶領手下回到了滄州大營之中,見到了大營主帥塔察兒。他把剛才繳獲的一批證件往這位大王那一遞,心懷憂慮地說道:“又是東海國派來的賊人,這一路上光我就抓了三撥了,他們究竟派了多少海寇出來?東海賊如此猖狂,已經肆虐到滄州這麽遠的地方了。大王,咱們還是得快點進軍才行啊。”

塔察兒已經鬢發斑白,但依然精神矍鑠,放下茶杯,罵咧咧地說道:“他奶奶的,你小子跟我催,忽必烈也跟我催,但現在滄州那幫子天殺的連糧草都供應不上,還走個屁的走?……罷了,我已經命高麗軍拔營先行了,先讓他們過河探探,沒事的話明天我們就走。他奶奶的,還是冬天出兵舒坦,現在這鬼時節熱得要死,還到處是河水跑不暢快。你要是有功夫,就去打些草谷回來!”

耶律古乃無奈,只得領命退下去了。

耶律古乃雖然親自帶兵出去剿匪,看上去很勞碌命,但他的真實身份可了不得——他可是當代的“遼王”,後世所稱的“東遼國”國主,大蒙古國體系下數得著的幾個王爵之一!

這次李璮叛亂,山東戰況接連告急,忽必烈沒有辦法,只得將鎮守遼東的斡赤金部親王塔察兒調入關內,率部南下加入戰局。而遼東的另外兩個附庸勢力,東遼國和高麗國,由於臣服於蒙古人,自然也受塔察兒節制加入了這次的南征行動中。

說到遼東的這三方勢力,那真是錯綜復雜。

首先是高麗。高麗國這三十年來與蒙古人一直打打停停,雖然怎麽也打不過,但蒙古人一來就認慫,走了再跳反,中間千裏山路路途遙遙,遠在草原的蒙古人也拿他們沒什麽好辦法。直到蒙哥即位後下決心解決高麗問題,派了大軍在高麗常駐,高麗君臣在江華島躲了幾年受不了後,才終於決定投降,派王子入質,徹底臣服於大蒙古國。

說起這個王禃,此人也有些意思,按後世的說法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患者。他原來入朝為質,是極為苦悶和驚懼的,但是後來正好遇上忽必烈和阿裏不哥爭位,當時他果斷地選擇支持忽必烈(不果斷也沒辦法,他那時候在忽必烈控制之下的燕京,怎麽敢不支持?),讓忽必烈頗為欣賞,在奪位成功後對他多加褒獎。再後來高麗老國王去世,忽必烈又派兵將王禃護送回高麗,擊敗了國內試圖爭位的弟弟,登上了高麗國王的寶座。

人心就是這樣的,若是你在地上撿了一百塊,那麽說不定隨手就花出去了,但若這一百塊是你辛苦搬磚了一天賺的,那麽花起來便格外珍惜。王禃此人就是這麽個情況,若是事情沒什麽變故,他平穩地做了幾年人質回去繼位,那麽這位子就相當於撿來的,他對蒙古人不但不會有什麽好觀感,反而這段做人質的痛苦經歷會成為人生中的苦膽,提醒他時時與蒙古人作對。但造化弄人,他支持了忽必烈,後面忽必烈做出的回報舉動,就被他視為是自己賺來的,自然對此格外珍惜,不願輕易浪費了自己賺來的王位和與忽必烈的良好關系,成為了忽必烈的一條忠犬。

現在朝廷征李璮,他主動請命出擊,這次就遣了數千高麗兵,前往中原為蒙軍助戰。歷史上,後來元朝征日,他又主動動員高麗的人力物力去支持遠征軍。甚至連名字都改了,原先他叫王倎,後來繼位後更名為禃以示對忽必烈的尊敬,不得不說是做得一條好舔狗。也正是因為王禃的這樣的舉動,最終引發了高麗國內武家勢力的反對,造反將他廢黜;而這個事件又進一步引發了忽必烈的激烈反應,他奈何不了日本的神風,難道還奈何不了有陸路可通的高麗不成?於是大軍盡出,進入高麗,扶持王禃復位,不臣的武家被一掃而空,從此高麗便恭順而平穩地完全臣服在了元朝腳下,直到明季才得以解放。看來,忽必烈也是一個愛狗的好主子。

在高麗問題上,塔察兒扮演的角色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塔察兒是成吉思汗的三弟斡赤金之後,封地位於大興安嶺以東,是蒙古東道諸王之長,德高望重。塔察兒在蒙古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是擁立蒙哥汗,後又擁立忽必烈汗,促使帝國世系傳承從窩闊台系轉移到了托雷系手中,本人也是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論起在大東亞地區的蒙古本部內的權威,他恐怕是忽必烈之下的第二人,即使是忽必烈也不敢忤逆的存在。

不過正如中原王朝當了皇帝就要削藩一樣,蒙哥、忽必烈一面對塔察兒極為敬重,但另一面也對這個權勢滔天的叔父格外警惕。而且他們家確實是有前科的,當年他的祖父斡赤金曾經在窩闊台汗死後試圖奪位,之後被繼位的貴由汗處死,塔察兒就是那時因年幼才被扶上王位的。自此之後的蒙古大汗,都害怕他這一系勢力過大會威脅中央。雖然當初成吉思汗分封之時,委任斡赤金部主掌“遼東高麗軍國重事”,但大汗很少真正授予他們這個職責,相反卻暗暗限制他們在遼東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