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爆炸彈

1262年,7月29日,立秋第17日,濱棣路,厭次縣。

現在東海炮兵使用的主力彈種有實心彈、葡萄彈和霰彈,本質上都是一些實心金屬球,靠從炮膛獲得的動能殺傷目標。這些金屬球如果正中的話,通常是能帶走一條人命的,但更多的時候是打歪了。相比之下,後世觀眾更熟悉的出膛之後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爆炸的爆炸彈更能廣泛地打擊目標,理論上殺傷效能要高得多。

實際上,爆炸彈的項目武備組早就開始研究了,不過一直沒折騰出什麽能用的東西來。單純做個裝火藥的鐵球倒是不難,像震天雷之類的早在東海人登陸之前就出現了,但放進火炮裏發射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問題。如果殼子做薄了,那麽承受不住膛壓直接在膛裏損毀了;但如果做得太厚,那麽就裝不了多少藥,射出去之後即使炸了也沒多大威力。再加上引信也不怎麽可靠,有時不炸,有時早炸,綜合算下來,還真不比實心彈好用,所以一直只是研究,沒有列裝。

直到戰爭開打,各方面的壓力和資源到位,又適逢季國風在萊蕪那邊偶然取得了彈體鑄造技術的突破,回本土親自督辦,項目才飛速進展。所謂戰爭是技術的催化劑,近期他們總算拿了一批還算堪用的樣品出來,配給龍吟炮還有點疑慮,但騎炮連的幼龍炮膛壓相對較低,正好就配給他們試用了。

孫鎮河命人準備的榴霰彈,就是武備組新近開發出來的三種空心填充爆炸彈之一,其余兩種是榴彈和破片彈,都是適用於龍吟炮族的100mm直徑型號(炮彈直徑實際上要略小一些)。

第一種榴彈,開發代號“椰子”,結構簡單,就是鐵球殼裏填充了大量的爆炸藥,簡單粗暴。但說實話,裝藥再多也就幾十克,而且現在的黑火藥爆炸起來威力很有限,爆炸起來又是向四面八方擴散,沖擊波與擴散半徑成三次方關系快速衰減,有效殺傷範圍也就幾米,稍微隔遠點挨到了,最多被濺一身黑灰,傷不到幾處。倒是聲勢不小,不熟悉的人被這麽個東西在身邊一炸,肯定得嚇個半死,打擊組織度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之前騎炮連試驗了幾次,就對它的威力產生了深深的失望,這次幹脆就沒用。

第二種開發代號為“石榴”的榴霰彈相比之下就要好多了。鐵殼內的填充物不但有火藥,還有32枚鉛彈,爆炸之後鉛彈四射而出,相當於打了一發小型霰彈,殺傷效果和範圍要高了不少。而且由於有歷史上眾多先進經驗可供參考,所以這種東海版的榴霰彈的設計從一開始就達到了比較高的高度,鉛彈和緩沖的木屑填充在殼內,中央嵌入一段火藥柱。火藥的量很少,不是用於爆炸傷人,而只是把彈殼震開,將鉛彈發散出去,鉛彈靠之前從炮膛獲得的動能傷人。配合外部捆紮在彈體後面的彈托,整枚榴霰彈的飛行軌跡很穩定,始終是裝填了鉛彈的頭部對準前方,如果引信配合得好的話,可以恰好在大頭即將落到敵軍頭上的那一刻爆炸,形成一個較大的有效殺傷面積。當然,受限於現在落後的彈道算術和引信技術,想達成這樣完美的效果基本是做夢,但即使差了點,也依然比單純的榴彈更好用。

第三種破片彈,代號“西瓜”,則集合了前兩者的優點,內部全部填充了爆炸藥,爆炸能較大,同時彈殼鑄造的時候預制了經緯狀的紋路,爆炸的時候可以碎裂成一大堆破片,飛濺出去有效殺傷目標——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效果。實際上這種炸彈很不成熟,由於彈殼有了紋路,所以強度也低了不少,能承受的膛壓不能太高,只能減裝藥發射,射程比較有限。而且,能不能破碎、在什麽時候破碎、破碎成什麽程度完全隨機。有時候表現不錯,但更多的時候遠遠偏離炮手的預期,比如一炸兩半飛出去幾片破殼,又比如剛出膛甚至沒出膛就碎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誤傷自己。諸類失誤狀況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不爆炸打啞了反而是個小問題了。這還算好的,萬一在飛躍友軍的時候炸了,那玩笑可就開大了。所以孫鎮河對這種彈藥的可靠性深表懷疑,並沒有貿然拿出來用。

如此看來,三種爆炸彈裏最合適的就是榴霰彈了,所以孫鎮河一開始就把它請了出來。在他的指揮之下,炮兵們裝填完一發實心彈之後沒有立刻發射,而是拿出彈托漆成藍色的榴霰彈操作了起來。

對於爆炸彈來說,彈體其實還算簡單,更復雜的是引信部分。引信如果做得不好,就很難控制起爆時機,進而影響殺傷效果。歷史上,爆炸彈早早就發明,但一直不被炮兵待見,直到19世紀後半段才廣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引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