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勝利之後

清河之盟的成立,對於東海商社來說,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首先,這一戰證明了他們有了足夠的實力進行自保,從此便不太用擔心被趕下海了。

其次,盟約的簽訂意味著他們終於能從花錢如流水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可以喘一口氣安心經營領地了。

最後,戰爭的結束也意味著市場將漸漸恢復,總算是有希望擺脫經濟危機了。

不過,蒙宋之間的邊界雖已確定,但是宋一方在京東淮北新獲的土地的內部劃分卻還沒完全確定下來,這仍然有的是要扯皮的地方。

然而對於東海商社來說,他們最想要的東西已經拿到手,扯皮的事情還是慢慢扯吧。現在該是制定撤軍計劃讓孩子們回家好好休息,獲取屬於他們的那一份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從清河特遣艦隊介入戰爭到最終結束的這三個月的時間裏,海軍從戰區運了四百六十余船次的戰利品回去,其中包括大量的財物和兩萬余的人口。戰後通過盟約的交易,又取得了三萬余人口。這個數量不算特別多,但皆是青少年、男女比例合適,且受東海商社直接控制,質量還是非常高的。而且這五萬多人一年要吃二三十萬石糧,再多的話壓力就不堪重負了。

不光人收了不少,馬也收獲了許多。前後戰場上繳獲的馬匹就有近萬——只是可惜,大多是公馬甚至閹馬,沒法繁殖,但至少短期內還是很有用。戰後又陸續交換來一萬七千匹,這些質量就好多了,不但有大量的母馬,還有一小批西域良馬,對於繁育和育種工作極為重要。

人、馬之外,還直接獲得了相當於兩年財政收入的貴金屬,這不但緩解了當下的緊迫,還對未來的金融改革極為重要,具體內容還需要一卷去描述。

最後,土地方面也有了豐厚的收獲。其中中間的濰、密、莒、沂四州百萬人口、土地肥沃,直接把東海國的體量擴展了兩倍。而更重要的是萊蕪、海州這兩塊處於邊角的地盤,前者盛產煤鐵,對工業化進程大有助益,而後者地廣人稀,給了土地政策更大的施展空間。這兩者,才是強國的根本啊。

而對於忽必烈來說,這無疑是他的一場重大失敗。

歷史上,他借助以雷霆之勢剿滅李璮叛亂的余威,成功加強了對漢地世侯的控制,維護了他作為皇帝的權威,從而將旗下各勢力整合為更緊密的聚合體,最終得以實現南下滅宋的大業。

但是這個時空的討逆失敗,則反過來嚴重動搖了他的權威。

世侯們有李璮、嚴忠範兩個先例,立場一下子就曖昧了起來,投降宋朝成為了一個可行性頗高的選項,而繼續為蒙古人賣力則顯得風險有點高。可是忽必烈現在非但不敢削藩,反而要更加安撫他們,以免他們真的叛逃過去。

不但漢侯居心叵測,就連一向支持他的蒙古諸王也不滿了起來,人心浮動,即使沒向阿裏不哥示好,也開始做起了墻頭草。而阿裏不哥的再度大舉入侵,就更是懸在頭上隨時會要命的一把利刃了。

當然,忽必烈畢竟是一代雄主,這樣的局面雖然艱難,卻未必不能挺過去。

然而他必須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接下來是該繼續漢化還是去漢化?繼續漢化的話,可以拉攏漢侯,但同時也會招致蒙古諸王的不滿,去漢化的效果則正相反。

在歷史上,他因李璮叛亂而對漢人產生懷疑,暫緩了漢化進程,轉而重用色目人;但在這個時空,權衡各方面的實力和外部力量,以及火藥武器嶄露頭角的事實,似乎就只有在漢化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了……

除此之外,作為“受益最大”的一方,莫名其妙就躺贏了的南宋朝廷,同樣有自己的煩惱要處理。

1262年,9月5日,白露21日,臨安。

臨安皇城,大慶殿偏殿之中。

趙昀雖然今天染了風寒,但還是一邊喝著藥,一邊堅持著來到殿中,與賈似道談論最近的軍務,一掃幾個月前的昏君做派,似乎還真有了一點中興的氣象。

和議的最終結果此時尚未傳回來,不過他倆早就知道和議會成,所以也不太擔心此事,現在所議論的,是戰後京東路地盤的劃分。

禦案之上,擺著一份由東海軍繪制的京東路“精密”地圖,賈似道拿著一支鉛筆在上面泰山之北的位置畫了一圈,說道:“濟南、淄、青諸地,歸屬齊國公節度,這應當是無異議的。其中,東海國還特別點名了臨淄、樂安二縣應由齊國公之子李南山管轄,齊國公並未反對,此事對朝廷也有益無害,我看該照準。”

這基本是朝中共識了,李璮在濟南扛了幾個月,沒功勞也有苦勞,而且戰前都說好了,總不能言而無信吧?更何況,益都李家和賈似道的父親賈誼是有舊的,李璮也曾托東海商社送過一份禮物來,所以賈似道也不會給李璮上什麽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