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露天甲板

如果把露天甲板從前到後分為四段的話,火炮是布置在第一、三、四段,中央靠前的第二段是空出來的。這一段也是李濤剛才走上來的樓梯的位置,有一個面積相當大的天井,位於這一段露天甲板的正中,幾乎占了一半的面積。這樣的設計在風帆時代的艦船上很常見,是從艏艉樓過渡到平甲板之後的必然設計,而且也便於裝卸貨物,的確是有必要的。而且炮艙一打起炮來硝煙彌漫,必須得有足夠的出口通風才行。所以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等人設計這型船時還是尊敬先人經驗,乖乖在露天甲板上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天井,只在兩側留下兩道走廊區域供艏艉部通行,就像兩道橋一樣。

這兩道橋也就是所謂的“Bridge”,後世之所以把艦船的舯部建築稱為“艦橋”,這裏就是最初來源。

呃,別說,梁恩還真在天井後方設了一個指揮用的“艦橋”。

烈焰級的平甲板設計很先進,但也有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沒了艉樓之後,艉部的視野就不夠好,操舵很不方便了。所以,韓松就將指揮作業與操舵作業分離,將指揮部設在視野好的地方,再通過信號指揮艉部的舵手操舵。找來找去,視野最好的地方就是艦橋這裏了,既足夠靠前能看清前方的情況,又不過於靠前以至於忽視了艉部的情況,同時也與炮甲板只有一個天井之隔能隨時了解並指揮船艙內部的情況,可以說統攬全局。

所以最後,“艦橋”就真的設置在了艦橋附近,看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啊。

順帶一提,烈焰級變大之後,對舵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她是專業的海船,不用考慮淺水需要升舵的情況,所以舵也改成了強度更高的固定式舵。因為舵更大了,轉舵所需的力也變大了,所以烈焰級的舵輪要大得多,而且是由兩個舵輪並聯在一起組成,必要時可以多人共同操舵。至於指揮,也很簡單,平時只要靠吼就行了,如果戰時炮聲大聽不清,艦橋就打出旗語指揮。海戰時間動輒以小時為單位,不差這點延遲。

艦橋的結構並不復雜,只是在天井和桅杆之間設置了一個低矮的小屋子,為了不擋風,高度沒有超越兩側的舷墻太多。屋頂四周有護欄,可以登上去觀察船只周邊的情況,平時軍官們就是站在上面吹風指揮;屋子裏面放置著常用的航海儀器和圖表的備份,技術軍官一般在裏面進行作業,天氣不好的時候指揮官也會躲進來。

此時天氣不錯,艦橋上,本艦艦長潘學忠少校正在指揮船員進行最後的停泊作業,艦隊提督韓松帶著魏萬程和林大力兩人也在上面參觀,再加上原先就在的幾個海軍實習軍官,一下子還挺擠的。

李濤走上艦橋,一下子就感受到海風迎面吹來,然後就聽到林大力哆嗦的聲音:“嘿,我說韓松啊,你真不打算把這艦橋加道圍墻?現在年輕,隨便吹吹海風不要緊,等將來老了,不怕關節炎啊。”

韓松一皺眉頭,還沒說話,就聽到李濤的吐嘈聲傳來:“你才幾歲,就想著關節炎了?暮氣太重了吧。”

林大力轉頭看見他,嘿嘿一笑,說道:“不小了啊,時光一去不回頭啊。”

如今已經是東海商社登陸的第九個年頭了。對於大部分股東來說,他們的青春已經逝去,開始逐漸奔向定義模糊的中年時代,不少人孩子都開始上小學了,而年齡最大的幾位已經需要全職保姆照料了。

這樣的事實令不少敏感的股東都百感交集,雖然現在他們還幹得動,還是東海體系當之無愧的靈魂與核心,但是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是百年後呢?

當他們無力奮鬥在第一線的時候,東海商社這艘大船又會駛向何方呢?是會繼續蓬勃發展,還是被時代所同化而漸漸沉淪?一想到這點,如何不令人傷春悲秋呢?

當然,林大力此時未必想到了這麽多,只是被海風吹得直哆嗦的時候的惡毒吐槽而已。他這人一向就這麽讓人不待見,要不是之前在臨安的輿論操作做得不錯,不知道還要惹來多少嫌棄。

艦橋上的氣氛一度非常尷尬,魏萬程趕緊拉著林大力走了下去。

李濤聳聳肩,走過去拿起來程的航海記錄翻看了起來,看著看著就驚喜地喊了出來:“12節!真能跑出這樣的速度來?這不是比星火級還快了一級嗎?”

說到這個,韓松頓時就來了精神:“哈哈,那也就是極端情況下跑出來的,要不是復現了幾次,我還以為記錄儀壞了呢。不過也做不了準,正常情況下跑個11節也就頂天了。這也算不了什麽,參考歷史數據,一艘設計合理的巡航艦,就該有這樣的極限速度。我們的烈焰級真正厲害的,是在風向不好的時候速度也不慢,我從長江口一路過來,經常在弱風的時候用六七節的速度超過一些龜爬似的舊式硬帆船,這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