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不落人後(第2/3頁)

“官,官身?”陳水安咽了一下口水,大概是震驚過度大腦反應不過來,恍恍惚惚就應承道:“小底願意。”

李庭芝哈哈一笑,放在櫃台上一塊牌子,說道:“那你明日便帶上家夥什去萬歲橋北草料場,拿著這個令牌去神機營校場,自然會有人帶你來見我的。”

壬戌大戰結束後,李庭芝憑戰功和賈似道的提攜入朝,在樞密院中升到了簽事級別,同時擔任了兵部尚書一職,在朝中也是一員重臣了。不過兵部現在只是個外交部門,這個兵部尚書其實沒什麽正事好做,於是他又把軍器監的事務要了過去。

在上次大戰中,他深刻體會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同時也對東海火器的領先程度感到震驚,產生了一種緊迫感,必須要帶領大宋在這方面迎頭趕上才行。

在火炮方面,宋軍已經初窺門徑,現在小有進展,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鑄炮就行了。李庭芝更為關注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東海軍的單兵火槍。這種武器威力大、射程遠(相對於弓弩來說),正適合以遠程火力為支柱的宋軍步兵組織模式,如果能給他們裝備上,想必會戰力會提升一大截。

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就產生了將火炮縮小成單兵武器的想法,甚至已經做出了一批原始的類似火門槍的武器,但是與東海火槍一比,立刻就相形見絀了。他曾經與魏萬程聯系,試圖購入一批東海火槍,但是魏萬程含糊其辭,只說要請示上面,沒給確切消息,看上去是沒指望了。

現在的東海國已經今非昔比,他也不便用朝廷權威強壓,只好退而求其次試圖仿造。

還好,在之前打仗的時候,東海火槍以各種方式流出去了不少,李庭芝也從中得到了數量不小的一批。其中有的是蒙古人在戰場上俘獲的,大號長槍與小號手銃都有,又間接流入宋軍手裏。也有是從東海人那裏獲得的,他們雖然沒有成批量軍售,但私下裏還是贈送或出售了一些,不過都是手銃。幸運的是,李庭芝從後一個渠道獲得了一批火帽和彈藥,能讓他更好地研究仿制方案。

與蒙古人面對的困境類似,東海火槍看似結構簡單,實際上制造難度遠超宋人的預料,完全無法復原出成品。軍器監面對這樣一根精致的鋼管,甚至產生了一種在文明層次上被碾壓的膜拜感,幾乎不知從何下手。

不過畢竟宋朝工匠的底蘊還是要比施行匠戶制度的蒙古人強不少,左右折騰之下,還是取得了不少進展。

最開始,他們試圖用類似於鑄炮的工藝,鑄造一根銅質的長管出來。倒也能出些成果,但是強度和輕便不可兼得,若是要保證單人攜帶,則威力不濟,比弓箭也強不了多少;而若是保證威力,則成了一門小炮,顯然不是能輕松移動的。其實這小炮也不錯,其實比蒙古那邊王青做出的同類產品還強些,已經有不小的實用價值了,但是離李庭芝的期望還差得遠。

後來,軍器監中果然還是有能人的,一名叫寧繼業的年輕鐵匠,在反復對比作為樣品的一批風暴槍後,終於從其中的一把上發現了端倪。這一把應當是風暴槍的早期批次,制造工藝相對粗陋些,寧繼業從槍身上細不可見的螺旋紋路中,判斷出這根鋼管很有可能是由鐵板卷制而成的,在驚訝於東海匠人精湛的工藝的同時,也為仿制工作指明了方向。

當然,即使有了方向,想真正把想法變成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別的不說,就是最初的鋼板怎麽來,都令他們很是頭疼。還好,當初軍器監在賈似道的指示下,曾經試圖仿制東海人的板甲,雖然最後做出來的東西不盡如意,但至少琢磨出了一些鍛造大塊鐵板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寧繼業等人長期試驗,終於有成功的眉目了。當然,尚未最後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怎麽鉆槍管還是個大問題。

而且諷刺的是,他們實驗所用的鋼材,全部是進口的優質東海鋼,因為他們自己的冶煉技術不行,與其千錘百煉出一塊好鋼,還不如直接買昂貴的東海鋼呢。

同時,制造槍管是一個問題,制造槍機就又是一個問題。東海火槍的擊發依賴於火帽,這個結構極簡單的東西卻徹底難住了他們。這玩意到底是什麽東西?怎麽才能仿制出來?如果搞不定這個,那麽即使槍管做了出來,也沒法用啊!所以,在寧繼業帶人研究槍管制造的同時,李庭芝又指派另一幫人研究槍機的制造。

基於火帽的槍機結構並不復雜,要仿制是可以的,不過是粗糙一點難用一點罷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點火。拆解了幾支火槍之後,他們大致弄明白了,火帽的機理是產生火花,而火花才是點燃火藥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用明火替代火帽也可以,但是難道還能一手拿火把、另一手持槍嗎?所以必須尋找更可行的方案才可以。